-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花生蛴螬发生与防治
花生蛴螬发生与防治
摘要 介绍花生蛴螬的生活史及习性,分析其重发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为花生蛴螬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花生蛴螬;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6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180-01
新泰市地处泰沂山脉中段的鲁中腹地,具有种植花生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习惯。由于受耕作制度改变、虫源基数积累、气候条件变化、综防措施落实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花生田蛴螬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08年荚果受害率平均达15%,2009年平均达25% ,2010年平均为28%。新泰市青云街道后上庄村发生高峰期,每夜人工捕捉成虫数量较多,花生荚果受害率达35%,个别地块因受蛴螬危害造成花生几乎绝产。从整个新泰市来讲,蛴螬已成为影响花生产量和质量的最重要害虫。
1 蛴螬的生活史及习性
蛴螬成虫即金龟甲,属于昆虫纲鞘翅目金龟甲科。在新泰农业上发生危害的金龟甲主要有3种:大黑金龟甲、暗黑金龟甲、铜绿金龟甲。这3种金龟甲的生活史和习性,只是在越冬虫态和发生高峰时间上稍有差别,其他大体相同。金龟甲在新泰地区1年发生1个世代,金龟甲的1个世代包括4种虫态,即卵、幼虫(也就是蛴螬)、蛹和成虫(即金龟甲)。大黑金龟甲在其世代史中,幼虫和成虫均能在土壤中越冬,到4月中旬后,成虫开始出土,6月上中旬后开始成群出现,并逐渐达到高峰。成虫交配后7~9 d开始产卵,产卵的高峰期在6月下旬,卵孵化变为幼虫的高峰期在7月初,幼虫发生危害高峰期在7月上中旬左右,化蛹高峰期在9月中旬左右,羽化的高峰期在当年10月。
成虫主要取食作物叶片,特别是嫩绿叶片,形成缺刻或不规则的洞孔,成虫具有趋光性和假死性,每天在黄昏时从土中飞出活动,在作物或树叶上取食交配,黎明前飞回植物根际或松土中蛰伏[1]。幼虫(即蛴螬)是为害花生最重的虫态,蛴螬在土中为害幼根及花生嫩果。咬断幼苗的根茎,切口比较整齐,使植株枯黄,咬食嫩果成孔洞和泥罐状。蛴螬的活动危害与温湿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土温15~22 ℃时达到危害盛期,随着温度的变化,蛴螬在土中也随之上下活动。气温高时向土壤表层移动,气温低时向土壤深层移动。湿度也影响蛴螬活动,过于干燥、活动范围小,蛴螬易于死亡,湿度过大,也会引起蛴螬死亡,因而适期灌溉可减轻蛴螬危害。
2 花生蛴螬发生严重的原因
2.1 防治幼虫的时间多数不在防治适期内
蛴螬防治适期是幼虫1~2龄期,但不同花生产区的防治适期略有不同,多集中在每年的7月10日前后。由于生产习惯,大部分农民多在6月中下旬开始防治,比防治适期提前10~20 d,防治效果很差。因此,应该以当地植保部门提供的植保信息为依据,掌握正确的防治时期对花生蛴螬幼虫进行合理防治。
2.2 花生蛴螬抗药性增加
连年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药剂,使害虫的抗药性成倍增加,导致花生蛴螬防治效果逐年下降。因此,轮换用药、使用新农药及使用农药复配剂是减少蛴螬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的科学途径[2]。实践证明,甲基异柳磷与辛硫磷、毒死蜱等轮用,聚酯类农药与甲基异柳磷混用,对防治花生蛴螬都有不错的效果。
2.3 只重视防治幼虫,而忽视防治成虫
大多数农民只采用土壤处理和药液罐墩2种方法防治花生蛴螬,这2种方法只能防治幼虫,无法防治成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成虫、幼虫兼防[2]。
2.4 灌药技术不到位
花生蛴螬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有垂直升降的习性。当土壤含水量高时,蛴螬离地面近,而土壤干燥时,蛴螬离地面深。因此,在灌墩时,必须让药液充分渗透到害虫所在部位。天旱时,务必增加用水量,放缓喷雾器喷头的移动速度,让药液充分到达有效部位。目前,花生种植区普遍采用覆膜种植技术,这一技术可明显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但给防治花生蛴螬造成了较大困难。由于地膜的阻隔,导致30%以上的药液无法到达防治蛴螬的有效部位,既浪费药液,又降低防效。因此,在蛴螬防治的过程中,喷雾器的喷头一定要达到花生植株从地膜的出口处,让药液从此处进入土壤。每墩花生灌入药液100 g以上,保证药液渗透到所有荚果的生长部位[2]。
2.5 大面积种植杨树,为成虫提供了充足的食源
随着耕地内种植杨树面积不断增大,不仅为成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还对防治增加了困难。由于条件所限,统防统治难度较大,成虫防治面积较少,致使虫源基数逐年累加,危害逐年加重。
2.6 未统防统治
一家一户的小面积种植模式和单独防治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虫源不断积累,也是花生田蛴螬危害较重的基础条件之一。
3 综合防治方法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控害”的理念,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成虫与幼虫一起防治,苗期防治与下针期防治、花生田内防治与花生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