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礼”对中国悲剧意识制约
论“礼”对中国悲剧意识制约
摘 要:中国的悲剧意识有其独有的丰富内涵,而没有必要以西方意义上的悲剧意识为标准,这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定势而已。中国悲剧意识中并不缺少西方美学范畴的悲剧意识,只是表现有所不同罢了,而“礼”正是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由于“礼”的强大,“礼”的阻碍,最终使中国悲剧意识消解了。
关键词:中国悲剧文化 礼 道德化解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242-01
有人说中国的悲剧意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的悲剧意识,其实不然,中国的悲剧意识有其独有的内涵,只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定势而已,只是表现有所不同罢了。那么中国悲剧意识为何缺少西方悲剧意识那样的表现呢?只有从中国文化独有的发展特征来加以探讨了。
1 何谓中国悲剧意识
1.1 美学范畴的中国悲剧意识
美学范畴的悲剧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挑战,即人类、文化困境的暴露;二是弥合,即把人类、文化的困境从形式上和情感上弥合起来。这种弥合也意味着对挑战的应战。这种挑战往往来自整个宇宙与人类独立意志的分裂和对立,在这种对立中,强弱一见分晓。然而人的独立意志,作为人的本能,决定了人将永远反抗宇宙的意志,这种反抗永远没有取得胜利的一天。当人的理想无法实现时,就趋向于形成悲剧意识。质言之,悲剧意识就是对挑战的正面应战、正面冲突和正面反抗。若按照西方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意识来看中国悲剧意识,那种面对挑战的反抗精神并非无。中国古代神话“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亦可以折射出中华文明亦是在这种挑战与应战中产生的。在“精卫填海”中,我们看到了精卫与浩瀚东海的较量。“夸父逐日”也是一样,我们看到了他不受挫折阻挠的英雄主义精神。所以无论是古代神话,还是中国人本身,都从未停止过抗争。窦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惊天动地的嘶喊,正是中国人对苦难现实的强烈抗议的悲剧意识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这种悲剧意识一直在我们民族的心灵中搏动着。这就是美学范畴的中国悲剧意识。
1.2 中国悲剧???识的独有内涵
我们说中国不缺少西方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意识,只是表现有所不同罢了。中国悲剧意识按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是一种消极的、无声的悲剧。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其特征,并以伦理为文化导向。尽管有诸子百家争鸣,最后仍独尊儒术,呈现出一种内在的持久力。正是这种一元化的儒学为中国人编织了一层温情但不具穿透性的面纱,“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不断的内在灌输与外在强化,逐渐成为中国志士仁人的一条理想的人生道路,内化程度之深已触及每一位古代中国人的骨髓,这种温情面纱的网罗造成中国人在政治上和生活中独有的悲剧意识。
在政治上,屈原是在这种面纱笼罩下的典型的悲剧代表人物,儒家的忠君思想使他必然要忠于而不可能怀疑楚王的统治权力,在《涉江》中,屈原列举了前世的桑扈、比干等忠臣的不幸遭遇,认为这一切是整个社会环境和时代造成的,并不是哪个君主的个别过错。这样,屈原的悲剧意识的反抗对象被转移了。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在日常生活中,仅以表现爱情的悲剧意识的《孔雀东南飞》为例。主人公刘兰芝就是这样一个在道德、人格和才能上都很完美的女性,她理应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却遭到了较之一般人更悲惨的结局,表面看起来,她没有一丝的反抗精神,但无声的死恰是中国悲剧意识的另一种表现。从这一意义上说,《孔雀东南飞》仍是一种悲剧的美学形态。但是,为什么屈原有那么多的选择而要选择投江?为什么刘兰芝只有以死来获得爱和同情?为什么这些悲剧人物普遍缺乏自觉意志的悲壮选择和斗争精神?又为什么中国具有这么多不同表现形式的悲剧意识,而没有最终走向辉煌的美学范畴的悲剧意识的殿堂呢?别无他因,只一个“礼”字使然。
2 产生中国悲剧意识的根源——礼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基本,“仁”是儒学的核心,而“礼”是达到“仁”的方式和手段。荀子认为,礼乃“强国之本”,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矣。”对于解决人们因欲望不能满足而引起的斗争,根本办法是“分”,分出个等级秩序来。所以“礼”的基本含义是反映等级秩序的名分。具体说来,“礼”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政治层面。即“礼”对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作用。荀子把“礼”看作是最高的政治标准,认为“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礼义者,治之始也”。没有礼的范导,政治就无法推行。二是生活层面,即“礼”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作用。荀子同样把“礼”视为最高的道德,最高的人道。也就是说无论是君臣,还是农商百姓都各有各的职分,任何人不得越“礼”而行,正是这些不可逾越的“礼”,造成中国独有的、进行无声反抗的悲剧意识。由于“礼”的强大,使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