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伊川先生谈到这样的事时说.PPTVIP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昔伊川先生谈到这样的事时说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 或: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2)孔子既然认为“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将学生分成几类? (1)因材施教 (2)有教无类的“类”指的是不分贵贱、贫富、善恶、大小,都给予教学。而因材施教,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侧重于教学过程。两者并不矛盾。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1.3) (1)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从教的方面来说,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2)任选划线中的一人,结合《论语读本》,对他的某一方面作简要评析。(3分) (1)因材施教,或用其所长。(1分) (2)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 子贡:子贡运用《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孔子认为回答得很贴切,并能“告诸往而知来者”,是一个灵活人。 子游:子游担任“武城宰”,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3分) (五)关于教者素养 学习7.34 1.15 7.1 9.15章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贫而乐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34子曰:“若圣与仁①,则吾岂敢②!抑为之不厌③,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④。”公西华曰⑤:“正唯弟子不能学也⑥。”      【注释】 ①若:如果说,至于,连词。 ②岂敢:怎么敢,哪能敢。 ③抑:不过,只是,表示转折的连词。 ④云尔已矣:如此罢了,复合语气词。 ⑤公西华:即公西赤。 ⑥正唯:正是。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从公西华的赞叹来看,他对老师是十分了解和敬服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题目】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题目】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1.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教学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教学方法】(1分) 2.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当时鲁国虽然保存周礼最多,可是已不完备了。孔子认为“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雅》是在宫廷典礼上奏唱的乐曲, 《颂》是祭祀时奏唱的乐曲。 鉴于《雅》、《颂》诸乐章杂乱无序,于是他潜心作了整理工作。正其乐音,使音律不致于错乱;正其乐章,使乐章各得所宜,合乎体制。 ——顾鸿安 《论语解读》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本章孔子自叙对诗乐的重视和高深造诣。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当时鲁国虽然保存周礼最多,可是已不完备了。孔子认为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雅》是在宫廷典礼上奏唱的乐曲,《颂》是祭祀时奏唱的乐曲。鉴于《雅》、《颂》诸乐章杂乱无序,于是他潜心作了整理工作。正其乐音,使音律不致于错乱;正其乐章,使乐章各得所宜,合乎体制。 7-1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