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传统政治文化角度探讨郑和下西洋戛然而止深层原因
从传统政治文化角度探讨郑和下西洋戛然而止深层原因
[提要] 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角度出发,从面与里、本与末、堵与疏等方面论证郑和下西洋戛然而止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并由此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郑和下西洋;深层原因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6日
古往今来的研究者,谈到郑和下西洋大都呈现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为当时中国拥有如此强大的航海能力而骄傲自豪,进而宣扬中国自古以来的和平外交理念;另一方面又为郑和下西洋竟然戛然而止,把地理大发现拱手让给西方人而扼腕叹息。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学术界普遍存在几种看法:一是寻建文帝踪迹,去成祖心病,巩固帝位;二是耀兵异域,宣扬国威,使万国来朝;三是威慑外邦,发展双方贸易,互通有无;四是打击海商,招抚海外流民,垄断海上贸易。不管目的如何多样,结果却是一样。很多人认为正是这种历史的偶然让中国从此逐渐淡出世界舞台的中心,从而走向衰落。但这仅仅只是偶然吗?吕思勉先生曾在他的《中国简史》中写道:“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其实,任何历史的偶然无不是风化的必然,郑和28年间七下西洋却没有发现新大陆而建立海上帝国,反而转过身去背对海洋,其举动并非匪夷所思,而是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影响使然。
一、面还是里
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伦理关系的国家,凡事都讲究个“名正言顺”和“顺应天意”。于是,作为一个篡位者,违背儒家纲常的明成祖朱棣深知必须有所作为来服众。为了取得民心,树立个人权威,他派遣郑和下西洋来“施恩布德”,通过朝贡贸易换取“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盛世局面,建立煊赫的文治武功,建立自己“真命天子”的地位。其实,以霸道夺天下,然后以王道治天下而企图安抚民心的方式几乎是历代帝王如出一辙所选择的国家治理模式。于是,“敕谕”中有此内容:“皇帝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致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兹敕谕,悉使闻知。永乐七年三月。”由这份“敕谕”可见,明成祖对郑和等人西洋之行的具体要求是:一是使海外诸国“恪遵朕言”、“勿得违越”;二是使海外诸国派遣使团入明朝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以其为政治核心的天下秩序。虽然郑和下西洋主观上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客观上却成就了历史上倍加赞誉的“和平之旅”。
根据传统儒家经书的描述,“真命天子”由于具有崇高的道德规范,通常吸引了“外夷”的归附。因此,人们认为:外国派遣使节前来中国朝贡,应是中国天子有“德”的表现。《国语》中就曾说:“君其何德之布以怀柔之。”《礼记》中也说:“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德”在此就表现为“怀柔远人”,即招抚外夷。如何“怀柔远人”?通常的办法是“厚往薄来”。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成果之一便是吸引了许多邦国来华朝贡。对朝贡者,中国政府历来十分慷慨大方,甚至国家府藏虚空也在所不惜。明太祖曾指示礼部:“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赉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明成祖继续实行怀柔政策,并且更加大方。“远人来归者,悉抚绥之,俾各遂所欲。”郑和下西洋期间“四夷君长,执日尽献琛,顶踵相望,赐宴之日,有忭舞天日,稽首阕庭,叹未曾有;译之馆,充轫旁皇,奕然壮观矣。然而往来使送接伴赏赉,费亦不赀。”只要表示对明王朝倾慕尊崇之意,不在乎带多少贡品,就可受盛情款待,得到赏赐、还可兼做买卖获利。这对贡使而言,何乐而不为?由是“以重利诱诸番,故相率而来”。
然而,看似太平盛世的背后,其巨大的经济负担却是以百姓的加倍辛劳为代价的。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壮观,花费的银子更为壮观,且朝贡者往往是携木而来,携玉而去。虽然宝船也带回了“明月之珠,鸦鹘之石,龙速之香,孔雀之奇”等珍稀物品,但很显然那只是供达官贵人享用的奢侈品。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只是加重了本来就沉重的生活负担。所以,郑和下西洋被指责为“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也不是空穴来风。貌似轰轰烈烈的航海外交,既没有推动中国的海外贸易发展,也没有开拓疆土,甚至对邻国的影响也十分有限。因为各方的遣使纳贡多出于经济目的,以图攫取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并非真心归服。因此,这样的关系是没有坚实基础的,是不可能长久的。美国学者费正清也曾认为中国对外关系框架——朝贡制度不过是满足中国统治者好大喜功的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