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收藏一帧山水画说起
从收藏一帧山水画说起
在我的藏箧中有一帧现代藏书家、画家潘博山“乙亥(1935年)夏日”临元代画家黄公望《层峦晓色图》山水画册页(图1)。说起它的来历,还得从淘书说起。
三十年前,我在苏州古旧书店见到《钟鼎籀篆大观》六册(全十四册,民国初年碧梧山庄石印线装本)、《吴梅村诗话》一册(上海扫叶山房宣统三年石印)旧书两种。前书如第一册是石印“精拓放大《毛公鼎》铭”,并附有晚清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澂手书的《毛公鼎释文》,另一种是清初诗人、书画家吴伟业(号梅村)的《吴梅村诗话》一册(图2,书影)。在当时清末民初石印本之类的书尚不稀罕,但所见的二书对于书画爱好者来说,都是求之难得的读物,所以我即花了总共十元购下了。回家后在披览中,不意在《钟鼎籀篆大观》第一册的折叠衬页中发现有一折叠的宣纸,取出一看竟然是一帧署名“潘厚”的设色山水画册页(纵26.5,横33厘米,未经托裱)。这种不期之喜,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也。
潘博山(1904-1943年),名厚,一名承厚,字温甫,号博山,别署蘧盦,江苏苏州人(图3)。他是吴门望族潘氏(清乾隆状元潘世恩)之后,潘氏累代以科举连捷,故有“贵潘”之称。于藏书而言,最有成就的当推潘祖荫的“滂喜斋”藏书,在同光年间煊赫一时。其次是潘祖同的“竹山堂”藏书。潘博山与胞弟潘景郑(1907-2003年,名承弼。著名版本目录学家,生前为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受家学影响,精版本目录之学,又好收书、藏书。兄弟俩共同继承了祖父潘祖同“竹山堂”全部藏书四万卷外,还留意潘奕隽“三松堂”失散的版本书,曾收回十之二三,其他如曹元忠的“笺经室”、莫棠的“铜井山房”、孙毓修的“小绿天”等旧家藏书,尽为潘氏兄弟所得。1929年秋,兄弟俩慧眼独具,在苏州收得稀世之珍的宋蜀大字本《陈后山集》二十卷,遂以“宝山楼”名其藏书楼。所藏举凡明末史料、清人文集、时人稿本、乡贤文献、年谱家谱、历代尺牍、金石碑拓以及名人书画,无不兼收并蓄,而成为现代藏书界中的翘楚。
因我素知潘博山不仅以藏书著称,他还兼擅绘事。曾于1930年秋,在家乡苏州发起组织“鸣???”画会,将家藏书画名迹供同道观摩以商讨画学。1933年冬,与吴湖帆等又在苏州发起组织“正社”画会,汇集了当时艺坛上的一大批书画界名流。如在北京的于非闇、汪蔼士、章式之、陶心如、汤尔和、溥心畲等,上海的王同愈、冯超然、钱瘦铁、夏剑丞、谢玉岑、徐邦达等,在苏州的吴湖帆、潘博山、彭恭甫、陈子清、叶恭绰、何亚农、张善孖、张大千、王己千等,堪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正社”还先后在苏州、北京、南京举办书画展览,出版《正论》(苏州正社书画会展览特刊,图4,书影)。潘在该刊上撰有《正社概论》、《蘧盦随笔》。因他又擅古籍版本、书画鉴赏,曾应聘为故宫博物院顾问,参与全国美展、江浙文献展览会的鉴审甄选事。这件我得之偶然的藏品便是他见到了“清宫藏大痴道人(黄公望)《层峦晓色图》”之后所背临。他的山水画以“四王”入手,上宗元人;花卉取法恽南田。此图所写山石树木多以干笔皴擦,笔墨苍劲,气势雄秀,设色多用花青赭色,墨青墨绿合染,深得元人黄公望“浅绛”遗法,故为我很是见重。
后来我读了郑振铎先生的《西谛书话》,尤其是在其中的《求书日录》中郑振铎先生有多处提到潘博山其人其事,如写道:“保存文献,人同此心。博山为我辈中人,故尤具热忱。”才知他于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免藏书落入敌手,遂将部分藏书移至上海,并将所藏明清名人尺牍辑为《明季忠烈尺牍》、《明清画苑尺牍》(图5)等,并先后以珂罗版精印行世。郑振铎先生在题《明季忠烈尺牍》中略谓:“博山博见广闻,鉴别至精,尝以二百金得宋蜀大字本陈后山集于苏肆。所藏尺牍绝无赝品,藏书家外并将以画家及忠烈二集续行墨版……”其收藏之富且精,于此可见一斑。同时他当时已将访书、收书、藏书看作是为中华典籍留根的事业,为不使我国珍贵古籍落入敌手流失海外,在沪期间与郑振铎等“文献保存同志会”同仁一起为抢救珍贵古籍而奔走。如郑振铎《求书日录》中记谓:“(1940年)一月十五日(星期一)……午餐后,至潘博山先生处。谈起暖红室刘氏藏书事,说,中有元刻元印本《玉海》(刘世珩得此书,名其居为玉海堂),又有剧曲不少。惟书贾居奇,恐不易成交。但他必力促其成。又谈起群碧楼邓氏书,亦欲出售,中多精钞名校本。他想,将为此事赴苏一行。他说,意在不任中国古籍流失国外耳。”可见他为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堪称不遗余力而功不可没。于是我曾以“藏书名家 艺苑俊彦”为题将他当年与郑振铎等“文献保存同志会”同仁一起为抢救珍贵古籍的情形在文章中作了叙述。
2009年,因我根据刘哲民、陈正文编《抢救祖国文献的珍贵记录—郑振铎先生书信集》中郑振铎致张寿镛(1876-1945年,号泳霓,著名藏书家,精于古籍版本鉴别,在“文献保存同志会”中主管搜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