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苏、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中人物塑造.docVIP

探析苏、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中人物塑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析苏、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中人物塑造

探析苏、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中人物塑造   摘 要:苏、俄电影在世界上曾经辉煌一时,尤以战争题材影片为重,战争影片题材中,又以塑造英雄人物为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成为苏联电影创作的政治与艺术的理论支柱。由于中俄两国的电影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苏、俄战争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意在自身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战争题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平凡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27-02   一、个体人物英雄化与个体人物平凡化   30—40年代苏联战争电影非常流行歌颂伟大事件及塑造个体英雄化人物,如:《马可辛三部曲》、《攻克柏林》、《列宁在1918》等,最突出的是瓦西里耶夫斯基兄弟导演的史诗性规模的战争题材影片《夏伯阳》,一位智勇兼备的传奇性英雄人物,引起社会的一致好评,被誉为“革命战争题材中成就最辉煌的作品”,“苏联艺术史上一件伟大的事情”。 夏伯阳形象成为一定时期创作样板。50—60年代,由于受新浪潮影响,电影开始致力塑造“非英雄化”的平凡人物形象。影片《雁南飞》讲述了女主角维罗尼卡因战争失去双亲,恋人鲍里斯离她去了前线,她暂时住在恋人父亲家中,被鲍里斯表弟诱惑失身,她羞愧内疚,少言寡语,拼命干活,只为赎清自己的“罪行”,同时也在等待恋人的归来。然而,鲍里斯却早已牺牲遇难。影片结尾,维罗尼卡手捧鲜花随同人们到广场庆祝战争胜利,她回忆起从前与恋人的幸福生活,此时大雁飞过,她明白新的生活正在向她招手。   影片放映后在苏联,在国际迅速引起轰动。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不像以往典型高大、英雄气足,有些地方还令人难以接受,一些评论文章开始提出非议,认为女主人公玷污了所有后方将士未婚妻的形象。但大多观众都认为影片真实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可以轻易摧毁一个幸福人的一切。在卫国战争中,苏联人民为了抗击侵略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惨重和多方面的,不论是前方战士,还是后方居民;影片的悲剧色彩符合当时很多人的心理,尤其是那些有类似经历的观众,引发对战争的反思。这是影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个体形象化、群体形象化与群体化兼突出个体性格   20世纪70年代,苏联电影塑造的英雄人物转向以小群体的形式出现。这种类型的电影既反映英勇战斗的场景,同时也反映官兵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如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原型是1942年在沃比茨湖边牺牲的五个男兵,导演瓦西里耶夫将男兵改为女兵,目的是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性,战争不该是属于姑娘们的,她们应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但可恨的德国法西斯却使这些姑娘们在战争中失去了美好的青春和生命。从而使观众更加深刻的去理解战争的残酷。   解体后的俄罗斯继承了70年代塑造群体化英雄手法的经验,在突出群体化的同时加重了对群体中个体的性格内心刻画,2002年代表性影片《星星》塑造了一支深入敌后的7人侦察小队;不同脾气,不同本领,时常发生摩擦,但在危难时刻都奋不顾身的去拯救同伴,最后小分队被困木屋而全部牺牲。影片清晰的表现出小分队个体人物的性格:一名士兵为了躲避德军身陷不断下陷的沼泽中,却不出声呼救;懂德语的新兵目睹杀人时呕吐,可为抢回同伴遗体竟能冒死杀死敌人;回家途中的战士,入眼的却是家园残墟和乡亲的尸体……,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影片激发了青年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荣誉感,对宣扬俄罗斯民族勇于牺牲的光荣传统,重拾民族自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教育作用。总之,群体化英雄兼突出个人性格特点的塑造是战争电影的一大进步,观众能从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角色,是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女性意识的觉醒   苏联战争电影长期以来都以男性为中心。随着苏联文学的发展,以文学方式为主的女性化创作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为女性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以女性角色为创作主体的影片由此出现,这是对传统苏联战争影片的一种突破。她们不在是千篇一律的形象和以男性附属的形式存在于影片中,而是拥有独立品质、独特个性的群体。她们不仅是导演表达主题的基石,也对提高影片品质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如:《玛申卡》、《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都是以勇敢的女战士为创作主体,讲述在战争中表现勇敢无谓的英雄主义精神。   50年代中期,苏联战争电影的“女性非英雄化”和“生活流”等倾向开始反映在一些影片中。影片《第四十一》讲述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支突围成功的红军幸存部队中一名女战士玛留特卡,她是个神枪手,已经打死40名白匪军。她和另外两名战士奉命乘船把俘获的一名白匪中尉押送回司令部,途中,海上起风暴,两名战士落水牺牲,白匪中尉与玛留特卡漂到海中一座孤岛。他们立场阶级全然不同,争吵时常发生,却相爱了。一次,白匪中尉企图逃跑,玛留特卡劝阻不住,举枪打死了她“第四十一名敌人”。   相比《雁南飞》中维罗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