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体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体会

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上常见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小儿肠套叠患儿120例,通过空气灌肠的方法对120例患儿进行整复。结果 120例患儿经空气灌肠整复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空气灌肠是诊治小儿肠套叠可靠的方法,具有疗程短、创伤小、成功率高等多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临床效果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57-02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常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1]。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小儿肠套叠患儿120例,现就其临床空气灌肠方法进行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小儿肠套叠患儿120例,其中男100例,女20例,年龄5月龄-3岁。60例均在发病48h内就诊,其中12h内30例,临床主要表现有阵发性哭闹35例,呕吐20例,腹部扪及肿块20例,血便(果酱样)45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常规使用解痉(阿托品0.01-0.02mg/kg)、镇静(鲁米那3-5mg/kg),灌肠设备选用远控自动对比造影灌肠及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选定压力4-10KPa。患儿左侧卧位,经肛门插入Foley管,将导管的一端与压力整复器相连,另一端将双腔气囊导管前端涂抹润滑剂,缓慢插入肛门内约8-10cm,然后向气囊内注入约30mL气体使气囊膨胀,堵塞肛门,在X线透视监控下,注入空气或气钡(15%-20%硫酸钡约150mL左右)并随其首端观察,然后缓慢注气加压,观察肠腔充气情况,诊断明确后可采用间歇注气,使压力缓慢增加,切勿骤然增加压力,强行整复,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另外术中可行体外按摩,以减轻蠕动及痉挛,使套入部及鞘部滑动松弛,要温柔细心和耐心,其手法与结肠走行一致,方向与套叠方向相反,如横结肠应从左向右,升结肠应从上向下,回盲部从外向内揉压,切忌用力过大,能帮助整复起到较好的效果。   2 结果   120例患儿经空气灌肠整复后,症状明显缓解,经X线平片及住院观察24小时后,患儿均安全出院。   3 讨论   3.1 肠套叠的分型 肠套叠在纵断面上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肠套叠鞘部或外筒,套入部为内筒和中筒。肠套叠套入最远处为头部或顶端,肠管从外面套入处为颈部。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束使之不能自动退出。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充血水肿,静脉扩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黏液,进入肠腔内,与血液及粪质混合呈果酱样胶冻状排出。进一步发展,导致肠壁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使动脉受累,供血不足,最终发生肠壁坏死;据套入部最近端和鞘部最远端肠段部位将肠套叠分为以下类型[2]:①小肠型:包括空肠套入空肠型、回肠套入回肠型和空肠套入回肠型;②回盲型:以回盲瓣为起套点;③回结型:以回肠末端为起套点,阑尾不套入鞘内,此型最多,约占70%-80%;④结肠型;⑤复杂型或复套型:常见为回回结型,约占肠套叠的10%-15%。   3.2 临床表现 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一部分体质较弱,或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时,哭闹不明显,而表现烦躁不安;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腹部包块: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果酱样血便: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家长往往以血便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