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思蔚黑胶筑就音乐国度
郭思蔚黑胶筑就音乐国度
1806年,英国物理学家托玛斯·杨(Thomas Young)利用涂了蜡的转筒来记录振动频率,却意外记录下声音。1859年,法国的里昂·史考特(é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在托玛斯的基础上改进了声波振记器,据说他还拿着这个机器去白宫拜访林肯,录下了林肯的声音,可惜这段录音并未留传下来。留传下来的是史考特于1860年4月9日用一张被油灯熏黑的纸记录下的一个女歌手所演唱的民歌片段。这仅有10秒长度的片段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唱片,并且在2008年被First Sounds(一个致力于保存人类声音记录的组织)发现,经过高分辨率的数码扫描仪读出后,得以成功播放(虽然听起来像是鬼魂在歌唱)。
1877年8月15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摇动曲柄,对着裹有锡纸的收话机唱起儿歌“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一身毛……”,唱完后,又将这段录音播放了一次。人们普遍将二十年后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算作人类真正意义上记录声音的标志性事件的原因即是,留声机相比史考特的发明,不仅能记录声音,而且具有回放功能。而且爱迪生当时考虑的圆盘、圆筒、条带三种录音形态即是后来陆续出现的录音媒体。爱迪生这一发明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改变了人类聆听音乐的主流方式。此后百余年,随着录音技术不断更进,黑胶唱片也由当初“被油灯熏黑的纸张”,“进化”成虫胶质的圆盘唱片、78/33转醋酸纤维唱片,直至上世纪50年代磁带录音技术出现,尤其是70年代数字录音技术,将曾经红极一时的黑胶唱片打压得差一点躲进博物馆被人供赏,无人问津。
但黑胶唱片绝非弃物,尤其是对郭思蔚这样的收藏家而言。郭思蔚以黑胶唱片为墙,为自己造了一座音乐之城——用他的描述,这是一个圆形的、黑色的,“介于橘子花香和墨汁香味,并且微带辛辣的霉味之间气味”的音乐国度。
十年后重又拾笔
对于许多黑胶唱片收藏者或乐评圈来说,郭思蔚,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早在二十多年前,郭思蔚便开始在《音响论坛》撰写乐评专栏,大多数人便是从他的文字开始认识他,也由此开拓他们从未探知的音乐世界。
《音响论坛》的主编刘汉盛先生在创办杂志之前,在台湾大学附近的辛亥路开了普洛唱片公司。当初在台大念书的郭思蔚常去店里淘唱片、聊音乐,两人相识。但当年,台湾很少有立体声早期的原版唱片,RCA、Mercury、Columbia等厂牌的唱片,众人虽久仰大名,但能亲自接触、聆听的机会微乎其微。所以,后来郭思蔚负笈美国攻读博士,正值刘汉盛创办《音响论坛》,应邀将在美国收藏唱片的心得和乐评写下来,让身在台湾的读者通过文字一饱“耳”福。“我出国那一年,生活挺苦闷的,因为除了做研究、念书,能够让生活有趣味的东西比较少。所以我那个时候大量地收集黑胶唱片,也因为一个人收藏有一种喜悦的体会没有办法跟人共享的遗憾,才写下那些文字。”
以“Rochester通讯”初登场,刊载两人往来书信内容,而后以“天方乐谭”固定栏目撰写有关黑胶唱片的全方位信息和聆听心得。当年首篇文章《三支麦克风的故事》,一炮而红遍全台湾。因为郭思蔚对唱片公司的来龙去脉,每张唱片的录音时间地点、效果和音乐、器材等等细节,总是如数家珍,甚至可根据版号一窥究竟。比如在书中,郭思蔚提到EMI与Decca的录音哲学的不同。“EMI录音时,乐团与指挥沿着舞台前排列,独唱分别放在隔板间,最后在混音阶段‘组合’起来。而典型的Decca录音,独唱则是在舞台上,地面的数字用来导引表演者移动,以模拟现场歌剧演出时场景。我们从唱片中,可以听出Decca/London歌剧录音,演唱者在音场空间感多半比EMI令人信服。”
后来因为大儿子出生,郭思蔚无暇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写作,停顿了十年。十年之后,他因新工作的需要,一个人搬到凤凰城居住,才重又拾笔。“我有点像日本讲的‘单身赴任’,家人不住在同个城市,我自己租房子,有点回到当初一个人来念书蛮孤单、单调的感觉,重又想说,下班晚上有时间再写。再写的话,心态也不一样,不想再一张张评论唱片,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想把这个有关收藏唱片行为的分析、心得跟读者分享。”这一系列的专栏连载了两年多,最后汇集成书付梓,让人伺机一探这位收藏大家的故事。
但关于郭思蔚自己的收藏故事在《唱片收藏面面观》中极少提到。郭思蔚说这本书用得最少的那个字可能便是“我”字。“其实讨论各种版本、榜单的书籍很多,更多的一类是从个人的情感出发来写类似散文的文章,顺带提到唱片收藏,真正客观分析唱片收藏的书很少。我不想用我个人的主观判断来影响他人,对于读者来说,比较有用的是作为工具书——要是一本工具书一天到晚提到自己,客观性可能会相对降低。”但书中亦有不少个人的经验之谈,比如提到他在几年前得到灵感,将用以清除咖啡垢、水槽内的污渍的海绵清洁球,配以7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