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喝茶的正确方法
第七章 油脂植物 能贮藏植物油脂的植物统称油脂植物。植物油脂多集中于植物的种子中,以种仁含量最多。植物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脂的复杂化合物,不溶于水,很难溶于醇(除蓖麻油外),而溶于脂、乙醚、石油醚、苯等溶剂。植物油脂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油料及工业原料,除食用外,广泛用于制肥皂、油漆、润滑油等方面,有的在国防工业上还有特殊用途,也是化学、医药、轻纺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食用油脂就是指植物性的油和动物性的脂。它们分别是从植物果实部分和动物的脂肪组织中提取人们食用的油脂。食用油脂就是指能提供烹饪使用的各种植物的油和动物的脂。植物有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等;动物有猪油、奶油等,通常习惯称为油脂。 天然的食用油脂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主要的是脂肪,其他为油脂的夹杂物,这些物质又称为非油脂类化合物。由于食用油脂的主要成份是脂肪,因此,食用油脂基本反映了脂肪的理化性质,但少量的非甘油脂类化合物也能反映食用油脂的质量。下面就作一介绍。 工业用油脂 1.油漆和涂料:如桐油、乌桕油等 2.表面活性剂:阴/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3.增塑剂:环氧十八酸丁酯等 4.润滑剂:棕榈油、蓖麻油、棉籽油等。 5.其他应用:医药、皮革、油墨、蜡烛、润发油等 植物油脂的化学成分 磷脂:在没有经过精制的植物油中磷脂的含量较高,特别是豆油中。动物性油脂含量较少。精炼优良的植物油,磷脂的含量大大降低。磷脂在保管时会发生自然水化现象,产生大量的油脚沉淀,使油脂的质量下降,对食用油脂无益。在煎制时,会产生大量泡沫,并开始焦化结成黑褐色沉淀物,影响锒用油脂的质量和使用。 固醇:在生物呈游离态或脂肪酸结合成脂。固醇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动物性的胆固醇和植物性的豆固醇,豆固醇和麦固醇等。其中豆固醇在大豆油或其他豆类油脂中较多,谷固醇在谷类坏油中较多。 蜡:油料种子的外皮常含有腊,榨油早可混入油中,在油脂中含量较少,但在冬季仍可引起油脂的混浊。蜡是固体,熔点在60度到80度之间,皂化比较困难,在人及动物消化道中不能消化,故无营养价值。 色素:大多数油脂具有一定的色泽,它是各种色素溶合在一起的缘故。某些油脂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也可产生粉红颜色。油脂中蛋白质和糖类的分解也可产生棕色色素。 维生素:油脂是人体所需要的脂溶性维生素A、C、E、K的重要来源。维生素D只存在于动物油脂中,维生素E、K主要存在于植物油脂中。在油脂中维生素含量的多少是油脂营养价值高低的重要根据。 植物油脂的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比重、溶解度、粘度、染痕性、折光率 化学性质 (1)氢化作用 (2)碱化作用 (3)吸碘作用 油脂植物的采收 1. 用竹竿敲 2.用镰刀割 3.棍子打 4.摘 长期以来,我国的食用油生产主要存在压榨与浸出两种制油工艺。其中,80%以上的食用油厂家采用浸出法;只有不到20%的厂家采用了压榨工艺。浸出油以其出油率高、价格低廉的优势占据了我国食用油市场的主要份额。 压榨法和浸出法是两种不同的油脂制取工艺。浸出法是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大豆色拉油的价格一般要低于压榨油的原因之一。浸出过程中,食用油中的溶剂残留不可避免,国家标准规定,即使合格的浸出大豆油每公斤也允许含有十毫克的溶剂残留。 压榨法就是采用纯物理压榨制油工艺,经过选料、焙炒、物理压榨,最后经天然植物纤维过滤技术过滤而制成植物油品。这种方法不涉及添加化学物质,保留了油料内的丰富营养,无化学溶剂污染,不含任何化学防腐抗氧化剂,保证了产品的安全、纯正、营养和美味,符合人体健康需求,适宜长期放心食用,但缺点是出油率低。“压榨油工艺”目前在国内基本用于花生油、橄榄油、坚果油、芝麻油等风味油品。 水代法 从油料中以水代油而得脂肪的方法。不用压力榨出,不用溶剂提出。依靠在一定条件下,水与蛋白质的亲和力比油与蛋白质的亲和力为大,因而水分浸入油料而代出油脂。用于制备芝麻油(小磨麻油),也可用于花生、茶子、菜子、向日葵子等含油率较高的油料 预计21世纪植物油脂加工将更多地依赖高新技术及开发多种专用油脂产品。 1.油料膨化浸出技术 这是90年代国外采用的制油新技术,美国首先将膨化浸出技术应用于从米糠中制取米糠油,后又用于大豆油及棉籽油的制取。油料经过膨化后,颗粒膨松,粉末度降低,利于溶剂渗透,从而使浸出能力提高1倍,混合油的浓度提高20-30%,溶剂损耗减少20%左右,并能减轻浸出粕脱溶时的机械负荷,降低动力消耗。 2.油脂物理精炼技术 不用化学剂,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化学反应速率-三门峡试验高中.PPT
- 化学药品注射剂与塑料包装材料-药智网.DOC
- 加入WTO后中国皮革化学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杭州科技咨询中心.PPT
- 北京中医药研究院中试生产基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施工组织设计.DOC
- 北京居民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民意调查.DOC
- 北京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大赛-文化创意产业-顺义区.DOC
- 北京施工现场安全监督备案登记用表.DOC
- 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DOC
- 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DOC
- 北海2018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DOC
- 金融产品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积极适应市场风格,行为金融+机器学习新发现.pdf
- 交运物流2024年度投资策略:转型十字路,峰回路又转(2023120317).pdf
- 建材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板块持续磨底,重点关注需求侧复苏.pdf
- 宏观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之路.pdf
- 光储氢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在春季,需求的非线性增长曙光初现.pdf
- 公用环保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电改持续推进,火电盈利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升.pdf
- 房地产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聚焦三大工程,静待需求修复.pdf
- 保险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资产负债匹配穿越利率周期.pdf
- 政策研究2024年宏观政策与经济形势展望:共识与分歧.pdf
- 有色金属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新旧需求共振&工业原料受限,构筑有色大海星辰.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