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文化的转型
富兰和哈格里夫斯曾指出:文化的变革支持着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提高的教与学的过程,是影响教和学的重要因素。 余文森:课程改革的核心、根本和终极目标就是重建课堂文化,根本上来讲,课程改革就是一场文化的变革。 文化 课堂 课堂文化 发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课堂物质表现与教学精神活动,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课堂风气、教学常规、学习方法、心理品质、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课堂物质文化是课堂中所有物质及其表现形式,如教室布置、教学设备的安放、警示语的张贴、黑板报的设计,甚至是课桌的排放等等。当然,这些物质或物质的表现无不透射出教育者的理念、风格与教育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 课堂制度文化是在课堂内外调节师生活动的规范或准则,包括班级常规、文明公约、学生守则以及奖惩条例等等。它是由师生相互约定并共同遵守的准则,也是确保课堂良好秩序以及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与保障。 课堂精神文化则而课堂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构成,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思维品质、价值取向等。 生命 知识主宰 尊重生命 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课 师:期中考试是对上半学期学习的一个总结,目的是诊断、评价,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个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请同学们在试卷分析的过程中关注三个问题:正确答案是什么?我为什么错误?今后学习中应该注意什么?第1题是关于汶川地震的题目,得分率仅73%。李俊杰同学你说说看,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李:地震是发生在岩石圈中,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但是我忽略了题干中的“浅源”两字,误认为B选项正确。 师:看来审题要细心,另外在B选项的后半段叙述也是有错误的,地震不仅仅产生纵波,横波对地面建筑的破坏力更强。 李:是的,我应该把每个选项看完整再选择。 师:盛姝燕同学,我注意到你选择了D,想听听你的想法。 盛:我认为人类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但不能防止地震的发生,因而不能减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师:那么你认为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 盛:使建筑物倒塌、桥梁断裂、溃坝等。 师: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人们最关注的是什么? 盛:是救援。哦!我忽略了地震预报可以减少人员伤亡,从而减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师:很好。…… 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课 师:通过对卷面的分析,我们归纳出本次期中考试失误的原因有:基础知识不牢固、读图能力欠缺、不会组织答案、审题不清或读图错误等,那么,在后一阶段的复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做?也给我提出更好的复习建议。 生:知识体系再细致一些。每个知识点回家都要落实巩固。 生:背书看来还是不能少,可以学会用最好的地理语言。 生:老师在讲课时还要慢一些,有时我们接受有困难。 生:老师给我们复习图表的时候,多讲解一些变式图,帮助我们举一反三。 生:看看报纸和新闻联播也是有用的 …… 高二语文《后赤壁赋》 师:余秋雨先生的《东坡突围》读过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师:下面老师把这篇文章念一下,在念的时候,大家注意把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画出来,并用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师:我们看到作者的情感变化,由“乐”到“叹”到“悲”到“恐”到“惊悟”,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种情感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变化的? 师:我们从这样一些动词: 登、攀、扶,看到什么? 生:用一系列动词表现登山很困难 师:对,继续想下去。苏轼多少岁了? 生:四十几岁吧 师:对了,他被贬那年44岁,这已经是被贬的第三年,四十六七岁了,这样的一个人在古代可以看作是老人了对不对,他真的能“4”吗?他真的是这样一个身手矫捷的人吗?我看不见得。所以这里表面上写他等赤壁的矫健身手,倒不如说是写他内心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断进取不断努力的形象。但是,苏轼他的努力、他的奋发、他的开拓,最后“感傲客不能从也”,没有人跟上他。这真是一种寂寞,发自内心的大寂寞。所以这种悲,是悲这样的一个时代,无人想从,无人欣赏,无人相和,更不要说共同开拓了,这时他内心的寂寞,可想而知,这真的是天地之大寂寞啊。但是,如果仅仅是寂寞也就罢了,更主要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在等待他,于是他“哗然长啸,草木震动 水涌”,他用长啸来表现他的理想,但只有草木山谷来跟他应和,我想他笑过之后回到现实,现实的残酷、现实的冷漠,使他陡然而生“恐惧”的情怀。所以说这里表现的是一个追求者的精神,但过后又感到寂寞,感到威胁,感到害怕。所以说我们必须了解他的生平经历之后,才能真真走进他的内心。 师: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怎么做的? 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 师:悲过恐过的人生选择是什么?放弃了。 师:如果就这样放弃了,那么在中国文坛上可能又会出现一个陶渊明式的人物,“小舟 江海 ”。是什么救了他呢? 生命 知识主宰 尊重生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