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铜镜映射下忠孝观念
汉代铜镜映射下忠孝观念
401331四川美术学院 郝淼
[摘要]每当我看到祖先们留一下来的种种图饰,纹样,总会被莫名的感动。这些条条的轨迹间,讲述着祖先们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让我不自觉的被吸引,被陶醉,被牵引着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关键词]铜镜 纹饰 忠孝
一、铜镜文化溯源
中国古人将镜的发明归于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传》中云:“……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述异记》中也记载道:“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长洁,不生蔓草。”
翻开历史文献,“镜”字最早见于《墨子#8226;非攻》及战国末期诸书中。《庄子#8226;应帝王篇》载:“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长,故能胜物而不伤。”《楚辞#8226;九辩》载:“今修饰而窥镜兮。”《韩非子#8226;饰邪》载:“扶摇镜则不得为名。”同书《观行片》云:“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根据文字记载,可以肯定镜在战国末期就已盛行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对镜的解释为:“镜,景也。”又云:“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汉代郑玄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广雅》曰“鉴谓之镜”。可见,镜在最初只是照面映身的用具,以水鉴容,是最早的镜。现代简体字作鉴。鉴的字源实际上是繁体字的“監”甲骨文的字形就作一个人弯腰朝盆皿里观看映像的形状,说明商代以前人么大多是用陶盆盛水来照容的。
二、汉代铜镜纹饰
铜镜的发展在古代有几次兴盛时期,即战国时期的战国镜,汉代的现汉式镜和汉式镜,唐朝的唐镜和宋朝的宋镜。铜镜巨大的成就不仅仅是体现在高超的青铜工艺上,更体现在丰富的纹样上。它的纹样刻画精巧,文字瑰丽,辞旨温雅,以其美妙的工艺语言和形象,解释了数千年间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民俗的变迁与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社会生活、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
到了汉代,铜镜十分流行。镜背的纹饰出现了四灵纹和规矩纹等。四灵纹作象征天地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图案。规矩纹又称博局纹,近似古代搏棋盘上的图案,有TVL等笔画直折的符号。装饰题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神仙人物、历史故事、现实题材的人物及狩猎等、规矩四神兽、铭文镜、神兽镜等。
汉代铜镜出了施文以外,还出现了表示吉祥或商品广告的铭文。汉代铜镜铭文种类繁多,官方制造尚方镜有“尚方”铭,私人铸造的镜名更是丰富多彩,出现了纪年铭、纪地铭、纪氏铭、“日光”铭、“昭明”铭、“清白”铭、“善铜”铭等多种类型。
汉代铜镜铭文既体现了汉人的广告意识,更反映了汉人强烈的社会需求,如对长寿的渴望、对成仙仙化的追求、富贵高管的期盼、子孙番昌的祈求、对二亲的孝敬、对夫妻恩爱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社会安定国泰民安的向往。
三、忠孝观念
每当我看到祖先们留一下来的种种图饰,纹样,总会被莫名的感动。这些条条的轨迹间,讲述着祖先们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让我不自觉的被吸引,被陶醉,被牵引着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1.人物画像题材
儒家提倡忠孝,《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其中就不少关于忠孝的言论。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对于孝,孔子则更是大力提倡,他认为孝是“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唯其疾之忧”“是为能养”“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后被韩非子发展,提出了“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到了汉代,这种忠孝的观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董仲舒更是将忠君与孝父相连,其倡孝道,本质上还是为了忠君。上层统治阶级所强调的忠孝观念,渐渐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思想,于是作为忠臣代表的伍子胥,也就成为了铜镜装饰纹的主要题材。
伍子胥画像镜的故事取材于《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等野史,其大体情节为:越王勾践被吴国吴王夫差战败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并采用范蠡的计谋,送西施、郑旦两位美女给吴王以迷惑吴王沉迷于女色。伍子胥劝吴王不要收下两位美女。而吴王不听,反责怪伍子胥不忠,并将其杀害。
除了对君主的忠诚外,忠于友谊也是汉人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因此汉代铜镜纹饰中还出现了伯牙与钟子期两位友人的形象。伯牙,钟子期两人是好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听而知之。子期死,伯牙绝弦破琴,后世便传为“知音”的佳话,成为朋友交往的表率。
2.铭文
铜镜的铭文虽然在战国末期已出现,但当时完全属于从属地位,至汉代才改变现状。汉铜镜铭文种类繁多。反映了汉人强烈的社会需求。其中也不乏忠孝的内容。
首先是子孙潘昌的祈求。《孟子#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