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闽台关系历史渊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闽台关系历史渊源

浅谈闽台关系历史渊源   【摘要】福建跟台湾隔海相望,平潭岛距台湾新竹仅72海里,被视为大陆跟台湾相距最小的省份。台湾同胞有很多祖籍于福建,就今天而言,台湾人口中有近八成祖籍位于福建。从很久之前开始,闽台关系就相当密切。无论从地缘,血缘,还是传统文化习俗上看,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闽台;历史渊源;文史材料   台湾位于闽台岛。史前时期因为地壳的上升以及气候温度的降低,沿海部分引起海退,海岸线朝着海洋移动,台湾岛以及福建沿海岛屿变为一个整体,成为辽阔的大陆架平原。此后,地球的气候极为不稳定,海平面的高度也同样不稳定,台湾以及福建时而连接时而分开。约于1万6千年时,在最后一次冰期之后,海平面升高,台湾以及福建方由于台湾海峡的相隔成为今天的样子。   一、历史关系   1、福建人民对于建设台湾时发挥不可忽视的影响   公元1628年时,福建长时间发生灾荒,在大陆任职的郑芝龙,由福建巡抚熊文灿批准,由个人出资,将数万福建饥民送至台湾,当这批贫民到台,郑芝龙提供其生活资本以及种籽耕具,使得他们于台湾能够进行耕作事业。每当收成,此等费用便成为租税方式交还郑芝龙。   1661~1662年郑成功收回台湾主权,尤其是1683年清政府统一对台湾事物加以处理后,台湾的开发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越来越密集的福建移民到达台湾。1875年福建大臣沈葆祯赴台处置海防事务,开始许多方面的改革事务,于厦门这些地方建立移民局,带来许多大陆移民赴台谋生,使得台湾的建设速度得以加快。   2、福建是台湾同胞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后盾   明朝时候,以日本浪人为主体的倭寇多次地武装侵犯中国沿海部分使得中国百姓蒙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明万历三十年,(1702年)冬,倭寇入侵浙江、福建、广东,行至台湾。他们将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带当中心,各处侵犯百姓。以抵抗侨寇为目的,泉州都司沈有容,在万历三十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1603年1月8日)带领部众,进攻据台楼,同时将其通通歼灭。这被视为中国军队首次处于台湾本岛发起的反侵略斗争并且得到全面胜利,后来,台湾的侨患渐渐被压制,福建人以保卫台湾为目的,发挥了重大的影响。   3、福建人民是台湾同胞反压迫起义的重要力量   在清政府治理台湾的二百一十二年中,台湾人民总共发起了七十余次抗争压迫、抗争剥削的起义,在这些起义里,属朱一贵、林爽文,戴潮春、施九锻领导的四次起义,范围与影响最广,对于清政府的打击属最严重。同时,这些斗争无一例外皆由福建移民领导以及参与。   二、血缘关系   在台的汉族有两种,一种是福佬人,一种是客家人,客家人即指自广东东部赴台谋生,福佬人即指福建籍移民,以漳州人以及泉州人为首,同时不乏汀州、龙岩、福州、兴化这些地方的移民,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时,在台的汉族人数大概25000人(妇女以及儿童并未计算在内),占大部分的为福建籍移民。同时,于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汉人人数升至303万,并且通过《日台大辞典》的计算,于303万汉族同胞里面,以闽南语为母语的大概占239万,并且120万人以漳州语为母语,110万人以泉州语为母语。1926年,日本驻台的总督官房调查课撰写《台湾在籍汉族乡贯调查》显示,那时台湾约为376万人,而祖籍泉州的人数为168万。假使再算上漳州,兴化、龙岩和福州,如此一来闽人于台湾为主要人口,现在,台湾人口1900多万,多于八成的人为祖籍福建。   三、经济关系   稻米甘蔗,被视为台湾农业的两块招牌。台湾大米以及砂糖,以及世界闻名的台湾水稻栽培方式,皆自福建移民自漳泉地方带来,据《赐姓始末》显示,由郑芝龙提供资本的许多福建移民赴台后,“开垦荒地为lit,“秋收所获,倍于中土(大陆),其人衣食之余,纳租郑氏(芝龙)”。此处指的“倍于中土”的收获,基本被认为是大米这些粮食作物。而蔗搪业于台湾的兴盛,则和郑氏政权的宣传以及鼓励息息相关。据史料记载,于郑氏政权任咨议参军的同安人陈永华,于历史上于台宣传和希望移民能够尽可能种植甘蔗来制作番薯。   而茶业。在清朝初期,即使台湾农民能够植少量茶树,不过茶叶数量,仅仅是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而处于嘉庆年问时,曾有人于泉州安溪县带来优良茶种,同时于台北赚鱼坑(台北县深坑乡)试种丰收之后,加以提倡,从这以后,茶叶产量得到提高,不过由于台湾尚无制茶的厂场。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伴随台湾对外贸易的不断兴盛,对于茶叶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鉴于此,通过厦门人李春生的提倡,台湾北部从此便大量培育茶树。以为毛茶采集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十分有必要就地设厂,就有商人赴台湾建立茶厂,进行茶叶的制作。据史料记载,台湾第一的焙茶叶厂即1867年于锰灿(万华)设立的,里面的技工无一例外自福建而来。1881年,同安茶商吴福元带领着泉州茶工赴台北建立包种茶厂。而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