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生活方式研究综述.docVIP

新时代背景下生活方式研究综述.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代背景下生活方式研究综述

新时代背景下生活方式研究综述   【摘 要】 本文从生活方式的内涵和生活方式的时代影响两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系统地介绍了最新研究及进展。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和时代接轨的,并受社会发展和人们各自的经济条件制约。近年来,“生活方式”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对生活方式的内涵及与现代化、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关系的研究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   【关键词】   生活方式;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综述   人类的生活活动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生命活动的不断发展,由衣、食、住、行、生育的基本生活活动逐渐发展到更高层次的生活活动,如文化、艺术、竞技等。可以说,人类的生活活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形态内容。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生活方式这个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是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生活方式和物质生活的生产条件总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着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生活方式”的论述为后世奠定了生活方式研究的基本思路。   西方学者则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探讨“生活方式”问题。马克斯·韦伯在《阶级、地位与权力》一文中引入了“生活方式”概念,并对社会地位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韦伯认为,社会地位群体以生活方式的认同为内部凝聚和外部排斥的机制。凡勃伦则用历史社会学的方法深入、系统地论述了特定的生活方式与特定的社会阶级的相关性。此外,皮埃尔·布迪厄、让· 鲍德里亚等西方学者是将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分层、亚文化构成、城乡差别和民族性的描述性概念讨论的,“生活方式概念在这里是用于解释别的概念的,而不是一个被解释的概念”[1]。因此,可以说生活方式在西方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中处于从属的边缘地位。   在我国,生活方式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最初是社会学和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后逐渐衍射到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后,近二十年,围绕“生???方式”的研究逐步呈现出平稳向热的趋势。尤其围绕“生活方式”的内涵及其与现代化、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关系的探讨,不仅深化了“生活方式”的理论意义,也开启了诸多新的研究视角。   一、关于生活方式的内涵   谈到生活方式的定义,首先要明确它的理论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没有专门研究过生活方式问题,但在他们的论著中明确提出了生活方式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产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2]在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生活方式的范畴,即从生产方式的变化出发,来研究生活方式问题。这也是后来学界将生活方式的概念作广义与狭义之区分的理论基础。   1、生活方式的基本范畴   近二十年,诸多学者虽然研究生活方式的角度、内容差别很大,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广义范畴和狭义范畴两类。王振华提出“生活方式是包括不同民族、阶级、集团的个人常态生活活动的基本形式和总体特征,其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客观条件,包括政治方式和条件、经济方式和条件、思想文化方式和条件、社会方式和条件以及主观因素。”[3]王伟光认为“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历史的形成的人类生活活动形式的总和,它说明人们在何种条件下,结成何种关系,以何种形式来利用生活资料,它反映人们社会生活活动的内容、特征和形式。”[4]虽然作者倾向于对狭义生活方式的研究,但也认为“从狭义上来研究生活方式,固然不能包括对生产方式的研究,但必须要联系生产方式来研究生活方式,因为只有从生产方式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说明生活方式。”[5]王雅林则认为“生活方式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中生活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6]   总的来说,对生活方式范畴的界定基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生活方式是包括生产方式在内的人类全部社会生活活动的总和,涵盖一切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狭义的生活方式是指除人类生产活动、经济生活以外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7]   2、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   王伟光提到,无论给生活方式的定义侧重何种角度,都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方式的性质、生活方式的主体、生活方式的条件、生活方式的内在结构和组成因素四个方面。从性质上讲,“生活活动”应该是生活方式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无论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