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十招”做出负责任案件报道.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招”做出负责任案件报道

“十招”做出负责任案件报道   司法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而案件报道则是热点中的热点。周正龙案、药家鑫案、周克华案……重大案件一次次引领舆论热点,引发各界关注。而媒体在报道案情真相、传播法治观念、有效引导舆论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一、向公众全面准确而非选择性地传递事实   事实准确,这是负责任报道的基本前提。案件事实不准确,会对公众造成误导,让他们在案件性质如何、司法机关处理是否准确等问题的判断上出现偏差。这种偏差极易引发非理性情绪,对案件处理、对司法机关形象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2005年,宁夏民工王斌余杀人案经媒体报道迅即成为热点。在部分媒体笔下,王斌余被描绘成被拖欠工资生活无着激愤杀人的悲情角色。一时间,认为王斌余杀人“情有可原”呼吁“枪下留人”的声音占了上风。   围绕案件发生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据以作出判断的新闻事实不同,这促使我们下决心重新对案件做调查。通过采访主办检察官,调阅判决书等相关法律文书,案情真相终于明晰:原来,王斌余杀害的并非拖欠其工资的包工头,而是赶来劝解的另一名民工吴华以及吴华的妻子、岳父、妻哥共4人;王斌余出手47刀,刀刀致命,而且在杀倒四人后又返身挨个补刀。2005年9月21日,《检察日报》发表《王斌余案真相还原》,并配发评论《媒体,请用事实而不是感情说话》。后来王斌余被执行死刑,公众理性接受了这一结果。不否认王斌余案是社会悲剧。然而,当感情蒙住一些人的眼睛,对事实的有选择披露让公众判断出现偏差的时候,告诉公众事实是什么,就是媒体首先要做的。   二、合理质疑,履行媒体监督职责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宪法规定的原则,但独立行使不意味着可以关起门来办案。包括媒体监督在内的各种监督,是避免司法专横、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对司法机关合理质疑,既是媒体权利,也是媒体的职责所在。   2012年5月,某校一大二女生在教学楼厕所被同校大四男生猥亵,在反抗逃脱之中遭对方残忍杀害一案判决。广东省东莞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处被告人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而法院对被告人从轻判处死缓的根据是:“考虑到被告人是一名22岁的年轻人,受性冲动影响实施犯罪,考虑到被害人‘有激烈反抗行为,才导致被告杀人’……”被害人反抗竟然可以成为被告人杀人不被判死刑的根据,这意味着法院认可被告人杀死反抗的被害人有一定程度的合理_生。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解释,也会对公众以及其他司法机关造成误导,媒体应明辨其中是非。   三、理性引导,避免火上浇油   监督司法,质疑当然必要,然而,一旦质疑成为无缘由的猜测,结果一定不美妙。对于公众中的非理性情绪,媒体有责任及时引导,而应避免“火上浇油”。   2010年6月1日,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法院办公楼内,一男子持枪扫射,导致三名法官当场死亡,三人受伤。这一事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而“司法不公”是网友留言和时评来稿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是否存在“司法不公”,这是个事实问题,而不是主观判断,它需要证据支撑。在有确实证据证实之前,任何有关“司法不公”的联想和猜测,都是不负责任的。“司法不公”确实存在,但拿法官被射杀来反思,却十分不合适,因为这有可能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面对司法不公,开枪射击法官是正当的。媒体应慎提“司法不公”,及时引导舆论。   四、传播法治理念,摒弃非法治思维   法治新闻报道和评论,必须坚持法治思维,传播法治理念。简单说,就是一切依法说话。2008年12月,缓刑服刑期间的周正龙发表声明称“虎照真的。没有作假”。多家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北京两家有影响的都市报分别发表《看周正龙翻案哀莫大于心死》和《正龙不悔罪,法院何以对》。前者的观点是:一个招徕眼球的肥皂泡、添加一抹糊涂的色彩、无趣和无聊;后者则提出一个问题:周正龙这样做是否会因为“不悔罪”而使得他被适用的缓刑基础条件发生变化?“这或将导致缓刑令的撤销”。文章提出问题,但是没有回答问题。   用法治思维衡量,两篇评论都难说合格。其中既有对法律规定的不熟悉,也有法理上的偏差。笔者为此写了《周正龙“翻案”:如何看,怎么办》一文。论证层次如下:因为错案不可避免,我们应尊重周翻案的权利,若一开始就被视为“无聊”,那么可能并不无聊的翻案导致无疾而终;撤销缓刑条件的法律规定十分明确,仅仅为自己鸣冤(哪怕冤屈不存在)不会导致撤销缓刑;有关部门该做的不应是急于追究他的翻案,而是认真查一查翻案是否有理。引导公众用法治眼光观察法治事件,这是媒体的责任。   五、跳出个案,在制度层面建言   个人命运需要关注,但仅仅关注个人命运是不够的。很多时候,个人遭遇折射出的是制度漏洞。在制度层面反思,就制度完善建言,是评论的重要价值。2007年11月,“丈夫拒不签字致妻子孩子双亡事件”引发全国关注。它里面既涉及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