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法视角下中国古代复仇现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情理法视角下中国古代复仇现象

情理法视角下中国古代复仇现象   摘要:中国古代复仇现象在其产生和发展中,深受情理法的影响与调整。在天理、人情、国法的共同影响下,传统法虽对复仇现象是以限制为主,但往往在处理上则比较宽容。复仇现象是个体私力救济的表现冲击了社会秩序,危害了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复仇现象在情理法之间不断地调整中呈现出递减趋势,但是没有完全消失。本文通过对古代复仇问题的研究,分析古人在复仇问题上探索的情理法结合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情理法 复仇 根源 评析 反思   一、复仇案件的裁断   (一)从东汉赵娥案件说起   (1)赵娥复仇案情   东汉年间,赵娥的父亲(不知何故)被一个叫李寿的人杀害。赵娥有三个兄弟,曾立志为父复仇,但不幸因瘟疫一齐亡故了。于是,复仇的重担落在赵娥身上,她不顾乡邻的劝阻,发誓手刃仇人。终于一天,她路遇李寿,挥刀先砍李寿的马,使李坠马落地,然后向李寿砍去。因用力太猛,砍在一颗树上,刀背=被折成两截。于是,她弃刀一跃骑到李寿身上,死死掐住李的脖子,使其窒息而死。最后,她割下李寿的头颅,投案自首。   (2)赵娥案的司法审理   在赵娥复仇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形,主要表现为司法官员和民众、皇帝和赵娥这样的几个方面:其一,司法官员司法官员与民众。在赵娥复仇案审理中,直接审理赵娥案的官员弃官要与赵娥共赴生死。凉州刺史和酒泉太守“并共表上,称其义烈,刊石之碑,显其门闾、帛二十端礼之”。高官对复仇者实施如此礼遇实属罕见。民众更是“倾城奔往,观者莫不为之悲喜慷慨嗟叹”。民众以观赵娥为荣,更是同情与佩。其二,赵娥自己对于复仇行为的认定和看法。其认为:“匹妇虽微,犹知宪制,杀人之罪,法所不纵;今既犯之,义无可逃;乞就行戮,陨身朝市,肃明王法”。就是要求法官依法处断,不必法外原情。其三,皇帝态度十分明确。官员将此案上奏后,皇帝发布大赦诏令,使得赵娥免于死刑处罚。   堂堂法官,因同情复仇,竟然不顾国家法律,对杀人者表以厚礼并放纵罪犯;区区文弱女子,因发誓报仇,竟不顾国家法律,私自持刀杀人。而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赦免了故意杀人的罪犯,民众更是对赵娥赞誉有加,这样在司法官员与民众、皇帝和赵娥这样的几个方面共同作用下,本应被处以死罪的赵娥,在得到赦免同时获得了民间和官府的一致性赞誉。此后在复仇司法案件的审判中,一般都会体现“任情理而屈法律”的现象。这其实体现了情理法文化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方面的综合定位,反应出一定的情理法维度。   (二)情理主导与法律意识的进步   汉代法律中虽然没有关于复仇的专门性规定,但是复仇杀人是不合于基本的法律要求的。一般而言“法律对于杀人的制裁,复仇也并不能例外”。汉初的《九章律》中贼律就是一个专门针对杀伤行为的法律。但是在这样的法律情境下,赵娥因复仇杀人却能得以赦免,这说明:   第一,情理主导司法裁判。虽然汉律对复仇杀人有明确规定,但司法者对此往往采取春秋决狱的方式。“官员伸人情而屈国法”,反映出汉代儒家化的法律思想和崇尚礼治的法律性格。赵娥复仇引发的司法官员与民众、皇帝的一些行为,表明了一种全社会对复仇价值的认同。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人的感情方面的需要。司法官员与民众、皇帝出于一种本能和潜在意识同情复仇者,同时感同身受地佩服赵娥为父报仇的情怀。另一方面,儒家的复仇观念的逐步深入和司法者逐步的儒家化。维护“礼治”的儒家以“孝梯为本”、“亲亲为大”,提倡以孝治天下。汉代自从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来,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了统治性的地位,儒家的“父母之仇,不与同生”、“虽百世可(复仇)”等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法律意识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复仇者服法意识的增强。赵娥为父亲报仇后去官府自首,司法者有意释放赵娥。但是赵娥“怨塞身死,妾之分明,结罪理狱,君之常理,何敢苟生,以枉公法”。这说明复仇者自身已经认识到了法律价值的存在,平民百姓是知道复仇是不合法律的一个行为。而赵娥复仇选择区自首,这反映出法律的观念逐步成为复仇者的考虑范围。在复仇者眼中出现了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差异性认识,同时在自身的定位中出现了刑事责任与罪犯的概念认识。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古代在法律意识方面中的进步。   二、 复仇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 施报文化的影响   施”和“报”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对有意义的价值观念,在传统乃至现代的中国人社会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施”是给与、授予,“报”是偿还、回复。施与报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既有施,也要有报。中国的施报文化也使人们养成了思维定势,形成了一种原始的公平观念,即侵害者及家属对来自仇家的报仇毫不意外,往往都接受报仇带来的后果,再产生新的仇恨,所以说“冤冤相报何时了”,或者说这是一种游戏规则,对他人侵害,自身也会承受来自对方的还击,对谁都是公平的,这一点也能对侵害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