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央视记者心灵史柴静十年看见了什么.docVIP

一个央视记者心灵史柴静十年看见了什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央视记者心灵史柴静十年看见了什么

一个央视记者心灵史柴静十年看见了什么   知是职责。不去知,算是一点敬畏吧。   不因为你是一个记者,就有权逼问所有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关系,关切超过了恰当,就是冒犯。   但归根结底,你只是一个陌生人。   你是一个记者,你有关切,有采访的权力和可能,   柴静站在与记者相距不到两米的地方,这个柴静和电视上的柴静有些不同。素颜,眼角的皱纹清晰可见,标志性的深色围巾,加上灰色长袖休闲衫。一条蓝色牛仔裤显然有点年月,已经磨得有点泛白。   这是2012年12月22日,广州严冬中的一个晚上,央视记者、主持人柴静带着新书《看见》来到广州太古汇的方所书店。讲座晚上7时30分才开始,但下午4时不到,汹涌的人潮已将方所挤爆。下午5时,方所外也已挤满了上千人,人群甚至蔓延至太古汇二三层,有读者戏言:“《看见》现场看不见”。出于安全考虑,公安人员不得不让方所工作人员清场,最后现场容纳了700人左右,仍有几百位读者在方所门外等待讲座后的签售。   与一个礼拜前北京首发式上的白岩松、崔永元、邱启明、张立宪、 罗永浩、周云蓬等全明星阵容相比,柴静的广州见面会显得更加平民,当然聊的话题也更接地气,除了开场的十几分钟简短演讲外,大部分时间留给与读者互动和签名。   柴静声名鹊起于湖南文艺广播电台的一档周末深夜节目《夜色温柔》。当时她刚从长沙铁道学院专科毕业,学的是会计。在那个电台节目对学生群体有着巨大入侵力的年代,柴静读文章,读来信,播音乐,迷倒湖南众生。节目的片尾曲是郑智化的《让我拥抱你入梦》,痴男怨女们常在其中落泪,难平。柴静念出收信地址,“写《夜色温柔》柴静收,就可以了。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她后来写了书,取名《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启蒙   1999年,柴静考上专升本,离开湖南,到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学习电视编辑。2001年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陈虻找到柴静,问:“你对成名有心理准备么?”当时年轻气盛的柴静说,“如果成名是一种心理感受的话,我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了。”“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么?”“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就这样柴静被召进央视。可是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她专门找各国成名的主持人来模仿,暗自闭门修炼“葵花宝典”,以为厉害的记者就是把别人问得无地自容。当时她遇到一个新闻,两个山西青年组队骑自行车飞越长城,有一位失去了生命。她去采访队友和教练问,“你就是想要那种特别来劲的感觉吗?……这是不是草台班子?你们是不是炒作?……”录完之后同事就发短信:“你把重心放错了吧?”南方周末也评论了这期节目,“电视记者语带嘲讽,步步为营。责问的对象应该是负责安全审查的管理部门,用不着拿当事人取笑。”   观众看完之后在网上评论说,“冷酷的《东方时空》,冷酷的柴静。”陈虻打电话给柴静说,“你简直矫揉造作不可忍受。”“你关心的都是自己,你得忘掉自己。”“回家问你妈、你妹,她们对新闻的欲望是什么,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当时她也知道问题要尽量从常识出发,但一上台,几盏明晃晃的灯一烤,导播在耳机里一喊“三,二,一,开始”,身体一紧,她声音就尖了,人也假了。她变成了自己最反对的人。   后来,陈虻和白岩松派她外出采访,第一站去的就是新疆喀什,当时新疆大地震,她们到达喀什的时候是凌晨三点,大月亮,天地刺白。下车的时候她以为自己腿软了,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站在一家人原来的茅草屋顶上,已经踏平,草从地里孳出来。第二天她们拍帐篷小学升旗,这是灾后新闻惯用的方式,让人看见希望,看见努力。拍完撤器材的时候,旁边一对双胞胎姐妹在玩,柴静问他们住在哪儿,小孩引着她到一个空地上。房子塌了,父母也不在了,从家里拉了两床被子就放在地上,连个垫子也没有。伸手一摸,里头全是细碎潮湿的沙粒,当晚零下十二度。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当全国人民都知晓他们背着书包开始高高兴兴上学的时候,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陈虻曾告诉柴静说,“去,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现在,她似乎有一点理解这话了。   1976年柴静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小县城,那个时候可读的书很少,只能看父亲的中医杂志,或者妈妈关于批评胡风的文件。小时候对柴静影响最大的是《读者》,那时候还叫《读者文摘》,她至今都还记得在一期卷首语中说,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列举了十条,包括:你看到公家的水龙头开着,却不去关,这样的人不能做一个好的记者;一个经常讽刺善良的人不能做一个好的记者;一个讲话的时候总是说我我我而看不到别人的人,不能做一个好的记者。对于这些话的理解,也是伴随着工作的经历逐渐开始和丰富起来的。   后来,柴静喜欢出现在各种现场,非典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传言说,她曾经一人独面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