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寻到破灭精神之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追寻到破灭精神之旅

从追寻到破灭精神之旅   摘要: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深入剖析《尤斯蒂斯钻石》中的女主人公丽萃这一欲望主体形成、发展直至最终无可奈何妥协向命运妥协的过程,探寻导致该人物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对项链的追寻是造成主人公丽萃人格自我异化与分裂的重要原因,也导致了她未来迷失自我和摒弃自我的悲剧。通过描述一个仍旧游离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的主体成长、发展、迷失继而梦想破灭的欲望史,特罗洛普表达了对19世纪英国社会中女性所面对的多重生存困境的深切忧思,也能引发我们对当代英国社会女性角色建构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尤斯蒂斯钻石;安东尼? 特罗洛普; 主体;欲望;他者;缺失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   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 1815-1882)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多产、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作家之一。特罗洛普自1847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巴利克罗兰德马德莫一家》(The Macdermots of Ballycloran之后),笔耕不辍,一生共创作47部长篇小说以及众多短篇小说、游记、散文和评论文章。这些作品因其独特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对人物心理栩栩如生的刻画以及对小说情节的巧妙构思引起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并于20世纪初开始了对这位作家的研究之途。国内于上世纪80年代也开始关注这位作家,并且近年来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外国文学动态》等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上均能发现有关特罗洛普作家作品的介绍和研究的成果。但总的来说,这位作家仍未能引起国内批评界足够的关注。   《尤斯蒂斯钻石》本文引用的小说版本来自Anthony Trollope, The Eustace Diamond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andom House, 1947. 文中引言皆为笔者自译中文,文中不再一一说明。(The Eustace Diamonds,1873)可以被看作特罗洛普的代表作之一[1]。这部作品以一位海军上将的女儿丽萃?尤斯蒂斯为主人公,讲述了丽萃不顾整个家族及其律师的反对,为占有那串本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丈夫尤斯蒂斯家族的价值一两万英镑的钻石项链,而导致名声败坏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故事。在国外研究界,这部作品还是引发了一些评论家的关注。波尔希默斯(Robert M. Polhemus)认为丽萃“自我的丧失构成小说的主题”[2],林德纳(Christoph Lindner)则将丽萃一切行为的动因放在商品文化的语境中考量,认为消费主义价值观是导致丽萃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3]。在国内,除朱虹和殷企平教授对此做过研究以外,对该作品的研究可谓寥若晨星。   丽萃人生悲剧的根源是众多评论家关注的焦点,这些评论家多从外部即社会方面找原因,但笔者认为外在的因素必须透过人们内心机制才能产生影响,丽萃的悲剧命运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动因。通过拉康的思想返观丽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竭力想成为他人欲望的对象、获取他者的注视,“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让他人记住自己”[2]173的形象。正是这种“欲望”造成其人格自我异化与分裂,造成她迷失自我和摒弃自我的悲剧。本文拟采用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对《尤斯蒂斯钻石》中的女主人公丽萃这一欲望主体形成、发展直至最终无可奈何向命运妥协的过程进行深入剖析,探寻书中人物这一角色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另外,通过对女主人公追逐项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侧面心理状态的描述与挖掘,特罗洛普也深刻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道德状貌和当时女性所面对的生存困境,同时引发对当代英国社会女性角色建构的深入思考。   一   拉康认为主体成长包括三个必经阶段: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国内哲学界对于拉康理论中的三界存在着两种译法,一种是翻译为“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还有一种译法是为“想象域”、“象征域”和“真实域”,本文采用前一种译法。。想象界即为“镜像阶段”(the mirror stage)。拉康认为婴儿在6个月之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认为自己和母体是合为一体的。当从6个月成长到18个月时(即“镜像阶段”时期),婴儿逐渐认出镜子里那个与自己言行同步的镜像,并将这个镜像当作了自我。镜像阶段的本质就是一个认同过程,是主体成长的一个重要时刻,孩童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确立。在镜像阶段结束时,主体不再靠镜中之形象或镜旁他人之目光来建构自我,而是通过语言。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语言并不是直接为主体的言行成像,而是通过构筑社会文化的意义之网,即大写的他者,然而这个作为欲望根本对象的大他者却在象征界中不断转换,因此文本中也出现了替代大他者的“能指链”――?连串的能指换喻。真实界是“区别于想象界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