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学而优则仕语境下士人生存困境浅析
儒家学而优则仕语境下士人生存困境浅析
【摘 要】学而优则仕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遵行的教育理念,即学以致用。科举制的实行,使得学而优则仕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奉行的人生准则,这一思想深深的根植于士人的心中。在封建大一统政治局面下,士人的生存境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儒家;学而优则仕;士人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199子夏这句话体现的仕进思想应该渊源于孔子,孔子从不掩饰自己想要做官的心理,“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1]181 也曾自信满满的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135从出生那天起他们的人生道路无一例外的被规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人生的最高理想、最终价值取向就在于走上仕途,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士人在这一概念在儒家话语系统中主要指读书人。即孟子所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可以坚守其“思想上的信念”。汉唐以来,士人主要是指中下层官吏与平民知识分子。“士”在古代一般指未做官的读书人。本文所说的“士人阶层”还包括“士”出身的官吏,类似于古人所谓的“士大夫”。我们今天则称之为知识分子。孔子认为君子的必备品格之一就是安贫乐道与轻视富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35《孟子?滕文公下》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2]130 ,可以看出“仕”在士人的心中所占据的地位。
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统治者最大限度的将权力收回自己手中,文化专制使得士人的自由度和独立性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打压,他们突然间落入了危险的境地,生存环境的突变使得士人的群体性特征发生了极大地改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性的丧失
汉代封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形成以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实行,使得儒家思想在变为统治思想的同时,经学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隋唐以后,明经取士便成为统治者网罗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并把这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这无疑给当时的读书人带来了莫大的希望和信心。儒家规定的各项人伦标准也就镌刻在士人头脑中成为了士人性格主体的一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人伦秩序和价值体系便初步的建立起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客观上满足了各个阶层对出仕的需要,它极大地激发了士人的读书热情与入仕激情。《新唐书》记载,每年科举考试时,“四方秀艾,挟策负素,坌集京师。” [10] 在唐代,应科举和做官是许多士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际上,不只是在唐代,这以后的历朝历代读书人无不对此趋之若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择优录取的科举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为士人进入仕途提供了相对公正的平台,以至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了读书人的唯一信条。君为臣纲的忠君思想对封建士人的影响也是浸透骨髓,君臣有别的思想时时规范着士人的心理,士人们不自觉的臣服于君上的威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为臣之道,不敢逾越君臣的界限,忠臣不事二主,誓死效忠皇帝之类无原则的忠君观念使得士人的独立性进一步弱化,奴性却越发地显现出来。理想的远大、精神的高蹈、人格的独立这些从前士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在现时却作为士人理想中的典范而变得遥不可及,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高压专制政策下士人的存在变得可有可无,自身潜藏的无限能量难以畅快的得到释放,生存的意义自然也无从体现。
二、话语权的失落
话语权是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的一个后现代概念。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一些人得保持沉默(至少在某些场合下),或者他们的话语被认为不值得关注。虽然话语权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在时代变化的浪潮中也适用于将要被专制体制束缚的士人群体。
大一统政治下话语权的主导者毋庸置疑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封建帝王虽对话语权这一术语没有概念,但却意识到了话语权有着十分丰富的政治意涵。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统治者极端仇视异端思想。然而士人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这一切使士人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在“君道刚毅、臣道柔顺”的现实面前,封建专制制度所强调的是统治者的个人意志,违逆统治者的意志往往使他们首当其冲的受到强权的粗暴迫害。因此为了树立帝王家的绝对威信对士人的心理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血淋淋的现实触动了他们敏感、脆弱的神经,多数的士人认识到从道可以让人在一夕之间身首异处,从君才是明智之举。士人在君主面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78,惶惶不可终日。明哲保身,苟全性命则是当务之急。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使他们失去了择主而事的自由与机会;“处事横议”, [2]141 抨击朝政、与帝王争锋相对交流思想的时代早已一去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