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版画独特刀味与木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木刻版画独特刀味与木味

木刻版画独特刀味与木味   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延伸,版画在历史长河中记录和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后来它变成了中国老百姓逢年过节家中必不可少之物。版画传承着积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特殊的表现力,是无法被替代的。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中国版画的起源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及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而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刻本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中国明清时期的版画,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市民文学的繁荣而趋于繁盛。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版刻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宋元时就已成为雕版印刷中心的福建建安、浙江杭州至明时仍保持其重要地位,作为首都的南京和北京刻版印刷事业也日趋隆盛。明代中期以后,安徽徽州(今歙县)地区的版画异军突起,雕刻名手如林,且散布全国各地,其风格细致精工,予明代后期版画发展以重要影响。   明代版刻书籍除儒家典籍、佛经道藏外,小说戏曲、应用科学、画谱笺谱等也占有重大比例。这些书籍的插图,对传插知识、普及文化艺术、推广科学技术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具有进步民主思想倾向的文艺作品,因附有精美插图而加强了感染力。一些画家从事插图,与刻工合作,在版画中创作了众多动人的艺术形象。   明朝的版画大体分为初、中、晚三个时期,初、中期以南北二京的国子监为中心,刻印不少书籍。民间的刻本也有所抬头,宣德(1426~1435)年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积德堂版《金童玉女娇红记》,成化(1465~1487)年间北京文顺书堂版《平话十六种》,弘治十一年(1498)北京金台岳家版《西厢记》等书的插图,风格质朴,人物生动,代表了那个时期的水平。从嘉靖元年(1522)至崇祯(1627~1644)末年120余年间所刻版画,习惯上纳入明代后期版画。福建建安版画仍继承宋元传统,诸如熊龙峰、刘龙田、余象斗、杨闽斋诸家书坊,刻印了不少小说和实用书籍,多数为上图下文本,后来发展为单页联句,由文中之图改变为每卷首全页附图,为细致地刻画人物情节提供了较大的篇幅。万历时,徽州、杭州、吴兴、苏州等地刻书行业骤然兴起,各地书坊林立,大量刊行市民爱好的文艺书籍。这个时期的出版物,几乎无书不图、无图不精,书坊经营者为了牟利,不惜工本,请高手创稿,名工镂版,花样翻新,形成中国版画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代版画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贞的《耕织图》、1717年所刻冷枚画的《万寿盛典图》等。而1679年运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制的《芥子园画传》初集,是由金陵画家根据李流芳的稿本缯辑而成的,其后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广为流传,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绘画教科书。   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版画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并且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做了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衬托了表现主题。   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评价。   新兴版画   中国版画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但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版画都是复制版画,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才开始了我国创作版画的史页,到现在已经度过了80年的岁月。新兴版画和古代复制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