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心沙漠变成爱绿洲
让心沙漠变成爱绿洲
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的社会道德现状?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小悦悦事件的发生,震惊了国人,引发了民众大规模的讨论,让一些人将矛头指向4年前已和解结案的“彭宇案”,认为是该案错判产生的负面效应,导致人们不愿做好事甚至见死不救。一些地方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反遭诬告的现象,有的媒体甚至开始讨论做好人的成本问题。救还是不救,扶还是不扶,俨然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道德难题。
从中国当下发生的一些道德事件来看,大多数人并不缺乏正确的道德意识,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而道德行为的发生还有赖于一个前提,即人们要有行善的意愿且可以确定行为的对象也是带有善意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需要帮助时,你帮助了他,他应该感激你这么做。“彭宇案”之所以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是它打破了这种我们视作理所当然的逻辑,从而打击了人们做道德行为的积极性。在小悦悦事件中,也许部分行人出于害怕被反咬一口的担心而匆忙路过,但18人的匆匆脚步中透出的更是对他人生命的漠不关心和担心惹上麻烦的自保心态。毕竟那是一个身受重伤的小女孩,即便有种种顾虑,在危急时刻难道不应当将救人放在第一位吗?我们应当反思的是,为什么人们无视他人的苦难?是什么样的顾虑让他们甘做冷漠的路人?如一位评论员所说,普通人的道德勇气不仅来自个体的自觉,更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激励。就像自然生态被破坏,最终会惩罚人类自身一样,道德生态一旦被破坏,同样贻害无穷。如果好人流汗流血又流泪,病态的价值观就会由此“立论”,人心的“冷漠症”就会传染开来。
或许小悦悦事件只是当下中国社会中人际关系疏离、不信任和冷漠的缩影。除了一些负面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外,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社会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逐渐从过去那个倡导舍己救人的德性社会向个人权利本位和利益本位的社会转向。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过去被宣扬的牺牲、利他精神受到了一些挑战。现在,将个人的合理利益放在首位不再被视作是错误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人与人的关系被功利化、工具化的情况。社会竞争放大了人与人的差距,为了追求利益,一些人开始将他人视作获益的手段和工具。食品安全的问题频发,说明一些人为了获利完全不顾他人的生命安危,无视基本的职业道德。虽说这些情况只是发展过程中少量的负面现象,但在媒体的渲染下,它们会进一步放大,成为人们对社会中陌生的他人的基本想象,即将他人想象为缺乏善意的和唯利是图的。在这样的社会想象中,道德冷漠的情况出现就不难理解了。万俊人先生曾著文指出,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他进一步指出,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人与人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阻塞、道德心理互感的缺乏、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行为上的互不关心。这种冷漠看似与道德无涉,实际上是一种缺乏道德感、缺乏同情心和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是一种善的缺乏。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愿意将当下的中国社会称之为一个道德冷漠的社会。虽然一些道德冷漠的现象让我们寒心,然而,我们也能看到更多温暖美好的景象,是一位少女在暴雨中为残疾乞丐撑起一把雨伞,是遭遇车祸时推开学生导致自身致残的老师,是伸手接住坠楼婴儿的路人,是在生命最后一刻忍住剧痛也要保障乘客安全的司机。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确信社会的整体氛围仍然是善意美好的。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当帮助他人?
道德哲学家们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善的义务是一种不完全义务,不完全义务虽然作为义务对我们有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受我们的意愿或其他义务的限制,因而不具有必然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处境和所面临的情况来选择是否履行这义务,它是一个有选择性的义务。我们不可能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但我们确实有责任与义务去帮助一些人,帮与不帮、帮谁不帮谁取决于在我们的价值判断中这种行为有多重要。此外,我们是否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以及我们的帮助是否会给他人带来好的后果,也是我们要考虑的。相比较,完全义务具有不容例外的必然性,是每一个人应该服从的义务。例如,每一个人都不应做出虚假的许诺,不应未经他人同意拿走他们合法获得的财产,不应对无辜者采取暴力行为,等等。
尽管帮助他人是一种不完全义务,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会成为一种紧迫的道德义务。美国哲学家德沃金在《刺猬的正义》一书中论证说,虽然我们不必对陌生人表现出对我们自己和我们亲近的人同样的关心,但我们不应该漠视他们的命运。当帮助至关重要的时候,当我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