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容草根名人七卷文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海容草根名人七卷文集

朱海容草根名人七卷文集   朱海容是一位名人,一位草根名人。从1950年至今,他收集整理并出版了关于吴文化研究、特别是吴歌的专著四十多部,达数百万字。他耗费心血整理出版了长篇吴歌、英雄史诗《华抱山》,创造了汉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填补了汉族无长卷英雄史诗的空白。2009年,《华抱山》全集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奖。   前不久,一直关注故乡老友朱海容的我欣喜地收到他从故乡无锡寄来的《朱海容文集》,共计七卷。第一卷系吴文化论:从泰伯奔吴、歌谣源流,论述无锡稻作生产习俗,及至汉族英雄史诗《华抱山》《六郎娶小姨》(后改名《薛六郎》),吴歌的第一声春雷、史诗《沈七哥》等的收集整理。第二卷系散文随笔:包括东亭习俗、古代画家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近五十篇太平天国东征故事,塑造了文武双全、爱民勤政的忠王李秀成,足智多谋、屡胜顽敌的小诸葛汪心耕等英雄形象,另有电视剧本《鸭城田神》。第三卷系民间故事:包括无锡来历、风物传说、太湖特产、名医传说等等,共196篇,其中朱双倌故事就有55篇,集机智人物之大成。第四卷系民间歌谣:有种田歌、车水歌、养牛歌、养蚕歌、渔(船)歌、工匠歌、纺工谣、过年谣、情歌、端午闹龙舟、元宵花灯歌等,还有儿歌。第五卷乃长篇吴歌:包括《薛六郎》《陈瓦爿》《金不换》《小青青》《沈七哥》五首一两千行的叙事歌。第六卷为中国英雄史诗——《华抱山》,是迄今收集到的最完整汉族英雄史诗,长达一万七千多行,被列为四大英雄史诗之一(另外三大英雄史诗是极其著名的《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第七卷为专家评论: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姜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白庚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祁连休、程蔷,中国歌谣学会副主席吴超,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过伟,江苏、杭州、辽宁等地教授高国藩、李宁、顾希佳、乌丙安等专家学者的文章,他们歌颂吴歌,褒扬朱海容,其中论述《华抱山》的文章就有四十余篇。   《朱海容文集》共计280多万字,真是多姿多彩,洋洋大观啊!书寄来时我正住??医院,所以只能陆续阅读一些篇章,同时勾起了往事回忆。   土   1978年春天,我到许多省市组稿,把在十年浩劫中打散了的民间文学搜集队伍重新组织起来。在无锡县的组稿会上,我第一次见到朱海容,他敦实、厚道,带点无锡乡下特有的土气。开头,他说:就因为搜集整理民歌、民间故事,那十年里蹲牛棚、戴高帽、穿“龙袍”,游街、游村,还被打坏了腰,老婆、女儿都不让我再搞啦。我讲如今已春回大地,希望他再继续搞。他说:我再试试看。不久,他便寄来一些无锡风物传说和太湖民歌。   1981年12月,在苏州召开的江浙沪第一次吴歌学术讨论会上,我又一次见到朱海容,他见我为汾湖之滨八十高龄的陆阿妹唱的长篇吴歌《五姑娘》深深陶醉,对我说:“故乡的长篇吴歌多得数勿清,你抽空回来听听吧!”   1982年6月,我终于有机会回到太湖之滨的故乡无锡,专程拜访朱海容,他告诉我,他又发现了好几位老歌手,挖掘到许多长篇叙事山歌,主要有“四庭柱、一正梁”,“四庭柱”就是《沈七哥》《田家乐》《薛六郎》《陈瓦爿》,都有二三千行,“一正梁”是一首很长的盘歌,可以问五六百个“啥个啥”,其他还有《猛将歌》《金不换》等等。   我小时候也听过舅婆和乡下菊阿姨说过一些谚语,唱过一些种田山歌。可是,故乡的山歌,特别是长篇叙事山歌如此丰富,我始料不及,真是:踏遍青山觅珍宝,不知故乡宝多少,识得东亭掘宝人,方信故乡处处宝。如果说,在苏州的吴歌讨论会上,我模模糊糊发现了一个长篇叙事吴歌的“新大陆”,在故乡,我仿佛看到了“新大陆”上大片葱绿的土地。   这位土生土长的掘宝人,何以能整理出《沈七哥》《薛六郎》等等闪耀着灿烂光辉、富有吴歌特色的长歌呢?其主要奥秘就出在这个“土”字上。   朱海容出生在无锡东亭鸭城桥畔一个四乡八镇有名的“老穷人”家里,祖、父、叔都做长工,还帮人烧饭,仍难以糊口。他母亲生了五个孩子,都靠吃粥长大,她的奶水挤给富家孩子吃,赚些钱来换米粮。可是这家人具有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坚毅和乐观,就在他家半间破屋里,摆三张破桌子,就算是小茶馆,乡亲们每晚都来喝茶、谈天、讲故事、唱山歌。他父亲虽然一字勿识,却见多识广,很有智谋,村上、乡镇的乡亲们遇事都和他商量,他也总会给人家排难解忧。俗话说:“走尽天下娘好,吃尽滋味盐好”,他成了四乡八镇有名的“老盐头”。朱海容的母亲,大家叫她“老盐嫂”或“老盐婶”。她和气亲切,助人为乐,爱讲笑话,哪怕屋里呒没夜饭米,照样笑嘻嘻。他家的小茶馆成了镇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穷开心”的“聚会堂”。朱海容和哥哥便天天出去拾柴、锛老树根回来烧菜。晚上听大人们讲“山海经”。有时小茶馆人多挤不下,小兄弟俩就爬上用竹爿、树枝架起来仅能容身的破阁楼,挤在铺上听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