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戎杂居与三晋法家产生.docVIP

华戎杂居与三晋法家产生.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戎杂居与三晋法家产生

华戎杂居与三晋法家产生   摘 要:黄河流域是我国远古文明的摇篮。地处黄河流域的三晋地区,其政治、经济在远古时代就已取得很大的发展。而在文化领域,更是孕育出不同于其他各国的法家文化,并率先在各诸侯国中举起了“法治”的大旗。法家学派的产生,应与三晋地区华戎杂居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三晋地区 法家 华戎杂居   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73-03   作者简介:李冰(1984―),女,山西临汾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北边疆史、明代政治史。   三晋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生生不息,经历了数千年的辉煌,其滥觞于尧、舜、禹时期,形成于西周初年,兴盛于春秋战国之际。提到三晋文化,法家与法家思想便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战国七雄中,韩、赵、魏三国长期占据中原,又是战国中变法较早,率先强盛起来的国家。更重要的是,三晋的强盛,与其任用法家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法家也藉其变法革新,吸取各国政治变革的经验教训,以及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思想学说。在法家学派产生、成熟、兴盛的过程中,戎狄文化对其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戎狄文化对三晋法家产生时期的影响作简要论述,希望能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与晋毗邻的戎狄诸部   “戎”是商晚期居住在唐地周围的少数民族和毗邻唐国的西北方国的统称。山西地形复杂,山区所占面积的比例很大,因此晋国就具备了多戎狄的特点。当叔虞封唐的时候,周成王给他的大政方针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由此可知,在西周初年,今山西省的翼城、绛县、曲沃一带,必定居住着不少数量的戎狄部落。《史记?晋世家》说:“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周初的晋国,位于汾水之东,尚是一个仅“方百里”的小国,且被戎狄包围着,常常受其侵袭。曲沃武公并翼之后,晋国的疆域向外扩展了一些,但与戎狄为邻的状况并没有太大改变。在晋国六百余年统治的历史中,“戎狄”一直是对外战争的重要对象。见于文献记载,同时与晋人发生关系的戎狄民族有:   (一)条戎、奔戎   《史记?晋世家》载,晋穆侯“七年,伐条。生太子仇”。条戎活动于今绛县、夏县、平陆、永济间的中条山一带。穆侯伐条时,周王室已经开始衰败,晋军在对条戎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古本《竹书纪年》记:周宣王三十六年“王伐条戎、奔戎”,说明条戎确在周晋之间。   (二)北戎   北戎,又叫山戎,他们散居在今山西、河北的北部。春秋时,其中最强的一支叫“无终”,居于今河北蓟县一带。前709年,北戎伐晋,晋人在汾隰将其打败。此后北戎屡经河北平原侵扰北燕、邢、卫等国,齐桓公会合诸侯北伐北戎,北戎衰落,臣服崛起于太行山的赤狄。前569年,北戎求和于晋,晋悼公派魏绛北和诸戎。这次与北戎的议和维持了三十年,到前541年,无终会合众狄与晋军战于大卤(今山西省太原市附近)。晋卿荀昊、魏舒弃兵车改用步战,大败狄师,和议宣告破裂。后来大卤成为赵氏的封地,并建立起以晋阳为中心的根据地。   (三)白狄   周人起源于白狄。《国语?周语上》祭公谋父说:“稷为夏之农官,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窑,用矢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其后,自不窑到公刘其计十二世八百年间,一直居于颁地(即今甘肃省庆阳以东至山西省汾水广大地区之内),在此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直到古公?父迁于歧山之下的周原。《史记?周本纪》记载:“贬戎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之后才开始称周。《左传?成公十三年》,晋吕相绝秦之辞云:“白狄与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这反映了春秋时晋、狄、白狄三者之间的关系。   白狄为周初的戎狄别部,西周末春秋时期的中山国亦为白狄所迁。当时的狄,分为白狄、赤狄、长狄等,白狄之中又分为姬姓、子姓等。姬姓白狄又有孤氏、骊氏之别。大约在前716年,白狄分为两个支派:一支仍居故地,散居于今陕西省的黄河沿岸;一支涉河东迁,经山西渐迁至今河北省正定一带,东迁的白狄又分为三部:鲜虞、肥、鼓。   (四)赤狄   赤狄在晋献公时叫“东山皋落氏”,居于今山西省南部垣曲县境。前660年,献公曾派太子讨伐东山皋落氏,并取得成功。在晋景公以前,赤狄一直危胁着晋国,直到前594年,景公命荀林父率大军伐赤狄潞氏,双方战于曲梁,晋灭掉了潞氏。第二年,晋卿士会又灭掉赤狄的其他三部:甲氏、留吁、铎辰。前588年,晋正卿克和卫孙良夫共帅师伐咎如,此乃赤狄的最后一支,从此赤狄被灭。赤狄一部分华化,一部分出逃,成为汉代的高车族。   除上述主要的戎狄诸部外,与晋毗邻的戎狄还有:茅戎(居于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的中条山南麓)、陆浑之戎(原居瓜州,后东迁至伊川)、扬之戎(居今河南偃师县附近)等。在众多戎狄部落中,除了鲜虞仅存之外,其余都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