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根据”、“依据”语法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介词“根据”、“依据”语法化

介词“根据”、“依据”语法化   【摘 要】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语法化的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历史语法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将试图从历史角度,通过分析单音词“根”、“依”、“据”的本义及其虚化的表现来探讨双音介词“根据、依据”的语法化过程。   【关键词】介词;根据;依据;语法化   在汉语里,从语素到词,再从词到短语,各级以字为单位进行划分,划分的界限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分析者根据新的界限对它们进行重新分析得到新的组合单位。语法化过程指的就是一个具有实义的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逐渐淡化或模糊而变得抽象了,变成一个只具有语法标记作用的词,即由实词变成了虚词。   1.“根”、“依”、“据”的本义和引申义   1.1 “根”   《说文解字》解释:“根,木株也,从木,艮声。”说的是,根即草木之根,这是“根”的本义。如:   (1)蔓根为根,直根为柢。――《说文通训定声》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宋? 沈括《梦溪笔谈》   由“草木之根”这一属性,“根”又引申为事物的本源。如:   (1)根,始也。――《广雅?释诂一》   (2)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淮南子?原道》   1.2 “依”   《说文解字》解释:“依,倚也。”本义为靠着。如:   (1)靡赡匪父,靡依匪母。《诗经?小雅?小弁》   (2)依柱而笑。――《史记?刺客列传》   后引申为依据、依照。如:   (1)依类托寓,谕以封峦。――《汉书?司马相如传》   (2)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1.3 “据”   《说文解字》解释:“据,持杖也。”清代段玉裁注:“谓依杖而持之也。”即,用手靠着,这是“据”的本义。如:   (1)冯几据杖。――《战国策?燕策》   (2)据轼低头。――《庄子?盗跖》   后引申为依靠、凭借。如:   (1)诚据其势。――《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北据汉沔。――《三国志?诸葛亮传》   2.“根据”、“依据”的语法化过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根据”、“依据”的语法化过程,我们先以单字,即“根”、“依”、“据”为单位,看看它们虚化的表现。   2.1 “根”、“依”、“据”虚化的表现   2.1.1 “根”的本义为草木之根,为名词,引申义为事物的本源,也是名词。其虚化的表现是从宾语的位置走到了状语的位置上。如:   (1)蔓根为根,直根为柢。――《说文通训定声》(宾语)   (2)其己为民间侵耕地土,更不根究。――宋?欧阳修《论牧马草地?子》(状语)   2.1.2 “依”的虚化表现是走到句法结构“S+V1+N1+V2+N2”中“V1”的位置上。如:   (1)依类托寓,谕以封峦。――《汉书?司马相如传》   (2)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汉书?王吉传》   (3)依口给俸。――《北史?魏孝文帝纪》   (4)左右依常时为张公转侧。――《世说新语?九酝酒》   2.1.3 “据”虚化的表现也是出现在V1的位置上。如:   (1)赵禹时据法守正,杜周从谀。――《史记?酷吏列传》   (2)据实答问,辞不倾移。――《三国志?吴书?是仪传》   2.2 “根、依”与“据”的组合及其语法化   2.2.1“根据”   “根”与“据”同时组合出现最早见于汉代:   (1)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汉书?霍光传》   此时,“根据”指盘踞,是动词。   元以后,“根”与“据”组合的情况常常出现,但多为名词,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1)谈笑倾倒,援引根据,不见涯矣。――元?虞集 《牟伯成墓碑》   (2)何如百年身,反尔无根据。――元?白? 《续演雅十诗》   (3)皮袭美 根据深厚,若在韩门,当肩随习之。――清?平步青 《霞外?屑》   “根据”在现代汉语中可同时作为名词、动词和介词。作为名词时表示作为根据的事物,如“说话要有根据。”作为动词时表示以某种事物为依据,如“财政支出必须根据节约的原则。”“根据”主要作为介词使用,表示依据,指把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如:   (1)他的作品写成后,他总要先拿给她看,常常根据她底意见修改。――巴金《灭亡》   (2)根据石得富说的情况,山炮连长和指导员断定那东坡上集中了一六五旅的全部辎重弹药和直属单位。――柳青《铜墙铁壁》   (3)但是,我们却不能根据这种情况就判定汉字有了阶级性。――林曦《关于中国文字有没有阶级性和改革》   2.2.2 “依据”   古代汉语中,“依据”组合使用,很早就出现:   (1)攸之起事,?从下郢,於路先叛,结柴於三溪,依据深险。――《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   (2)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