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偶然音乐中潜在达达主义
论偶然音乐中潜在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自诞生起便以反艺术、反传统、反人工、反理性的态度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泉》、《L.J.H.O.O.Q》、《旋转的饰板》等著名作品不论是从构思、内容,还是创作方法、表现形式,都极大程度地颠覆了传统艺术所遵循的理性控制规律和自律原则。特·查拉在起草《1918年达达宣言》时也宣称达达主义艺术家抗议传统艺术的自律性。这意味着他们将在理性与非理性的道路上与传统艺术背道而驰。查拉在创作达达派诗歌时用到的便是“非理性选择”的方法。他把报纸上的字剪下,撒在桌子上或地面上,将偶然结合成的句子拼凑在一起,一首诗歌便创作而成。
“偶然音乐”又称“机遇音乐”,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具有多种不确定性、要靠许多机遇和偶然因素来完成创作和表演全过程的音乐形式。它与达达主义进行创作的根基一致,将反人工、反理性的思想引入到了创作与表演的各个层面,“其目的是要追求与传统创作手法及其他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的背离,把作曲家的权利和责任转让给演奏者或听众”。在“一切皆不确定”的创作和表演中,偶然音乐像达达主义一样高举“否定”的大旗,对传统音乐的有序性进行着颠覆,最终实现了音乐从理性控制到非理性选择的转换。
一、达达主义之本义与内核
达达主义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一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战后的欧洲因为战争的伤害陷入了恐慌和萧条的境地,四处弥漫着厌倦战争、怀疑现实、否定理性的虚无主义情绪。受这种虚无情绪影响的达达主义,对一切传统的艺术准则都不加认同,并用嘲弄和戏谑的手段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美学思想进行批判。“否定”成了达达主义的核心,破坏一切是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在他们眼里,“只要是先前艺术家唾弃的东西就是艺术”,以此来挑战长期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艺术价值观。
在实践上,达达主义者做出了许多惊人之举,如巴尔在1916年举行的抽象诗歌晚会上,朗诵了他的只有音节没有意义的诗歌:“齐姆齐姆、尤拉拉拉、齐姆齐姆、赞其巴、齐姆齐姆……”。他认为,就像绘画扫除了陈旧的形象一样,诗歌也应该扫除传统语言。“达达”这个词本身也是由“机遇”方法产生。德国作家胡森贝克和巴尔用裁纸刀插入德法词典偶然发现“DADA”这个词,原意是玩具木马,或者指儿童发出的一种声音,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这样一个词对于达达主义来说并无实际意义,却拿来作为了艺术流派的名称,如此的随意性彰显出达达主义所具有的“反人工”、“反理性”的意味。更有甚者,法国艺术家杜尚将从商店中买到的小便池签上自己的名字后直接参展,命名为《泉》。这个使用“现成品”的做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杜尚的看法是:“……世界上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现成物体的辅助’”。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达达主义者们从一开始便在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传统,力图从主流文化形式中解脱出来。他们如此说明什么是“达达主义”:“达达的意思就是无所谓,我们需要的著作是勇往直前的、勇敢的、切实的,而且是永远不能懂的,逻辑是错误的,道德永远是恶的……”
因此可总结出达达主义的几大主要特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崇尚非理性、非人工的创作方法、追求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这些特征也逐渐渗透到了音乐的领域,对偶然音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偶然音乐与达达主义的关联
“生活皆艺术”——创作素材中的达达主义
杜尚曾说,“艺术并不崇高,它可以随便是什么东西,不值得我们对它有太高的推崇。”在达达主义艺术家眼里,艺术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是对现成物品的直接与非直接的挪用。偶然音乐极大程度地发挥了达达主义所推崇的“生活皆艺术”的思想,正如约翰·凯奇所说,“音乐不能与日常生活割裂开来,因为艺术就是生活,而偶然性便是把音乐重新放入生活的一种方式。”偶然音乐对于音乐创作中的素材安排,不是按作曲家规定好音高、速度、音色、力度等要素的结合,而是各种音乐素材偶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与达达主义的领军人物杜尚经常选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梳子、铲子、毛线球、自行车轮等随意加以组合,创造出新作品的方法如出一辙。
约翰·凯奇是偶然音乐的发起人,他一直认为,“艺术家创作的不是某种脱离观众的或者封闭的东西,相反地,艺术家的创作使观众更向外开放,更了解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环境。”在他所坚持的“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的思想引导下,凯奇完成并上演了《4分33秒》(1952)。在这个作品中,钢琴家走上舞台,在三个规定的时间内打开、关闭琴盖,不做任何演奏,没有任何声音。当观众哗然于音乐呈现方式的同时,各种声音产生了:咳嗽声、窃窃私语声、节目单翻弄的声音等。凯奇认为,这些声音就是他所要表现的音乐。观众在生活的同时也在制造着音乐,音乐中的素材便是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来。10年之后,凯奇又创作了《4分33秒第2号》或《0分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