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族民俗中“狮子”形象及其内涵
汉族民俗中“狮子”形象及其内涵
摘要:狮子是中原地区的外来之物,但是中华大地处处皆有狮崇拜和狮文化。梳理狮子入华前后在中国文化中的际遇和地位有利于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国狮文化。中原地区对狮子的了解和接受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对狮子的态度经历了从神秘到神化的过程,主要靠外来“贡狮”建立起来的对狮子的印象,其中务实的内容并不太多,这在传世文献和造型艺术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狮子能够进入中国民俗信仰完全是被中国文化适应性改造后的结果。
关键词:狮子;民俗;“贡狮”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对于中原地区来说,狮子是外来之物。中原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狮子化石,传世文献中也没有任何关于古代中原地区出产狮子的记载。①古人把狮子视为“外国兽”。历代学者都认定早期中原地区的狮子来自西域。②晋郭璞注《穆天子传》曰:“狻猊即师子也,出西域。”③科学家李时珍曰:“狮子出西域诸国。”④晚清学者文廷式论证得更加周详:“狻猊即师子,非中国兽也。三代之前若果有之,则《诗》、《书》记载必不称犀象而转遗狮子。”⑤
见诸正史的狮子入华的最早记录是在东汉时期。《后汉书》中有最早的贡狮记录。东汉章和元年(87年),“月氏国献师子”⑥。第二年(88年),又有“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扶拔”。⑦终东汉一朝,尚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王献狮子、⑧顺帝阳嘉二年(133年),“疏勒国献师子、封牛”。⑨汉代以后,狮子作为西域一些国家的“贡品”源源进入中原地区,直至元明时期达到高潮。
进入中原地区的狮子使汉族熟悉了狮子的某些属性。那么汉族民俗中的狮子具有哪些特征?与自然形态的狮子有何区别呢?民俗中人们所崇拜的狮子和自然界中的动物狮子是有区别的,我们先来比较这两种狮子在形貌上的差异。我们从文献记载和历代造型艺术两方面进行分析。
1、文献“狮”相
汉代以前,人们已经在与西北民族的交流中通过口耳相传知道了狮子这种动物。人们把这种动物称为“狻麑”(后改麑为猊)。先秦文献《尔雅》第一次描述了这种动物:“狻麑,如虦貓,食虎豹。”⑩“如虦貓”指狮之形态,“食虎豹”指狮之习性。但是,真正的“狻麑”长什么样很少有人知道。就是狮子入华之后,人们也不知道传说中的“狻猊”就是现实中的狮子。入华的狮子有了另一个称谓:“师子”(后改为狮子)。《汉书》中有最早的关于狮子的记载:“明珠……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时,也不知道“狻猊”即“师子”。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把狮子称为“虓”,不知有何依据。这个称谓也不通行于后世。晋郭璞注《穆天子传》曰:“狻猊,师子,亦食虎豹。”这是参照了《尔雅》的说法。但是,他知道了“狻猊”和“师子”乃是同一种动物。这时距狮子初次入华至少已有300多年。
历代文献对“师子”(或狮子)的描述很多。但是写实的描述很少,夸张、变形的描述居多。《东观汉记》描述了阳嘉二年(133年)疏勒国所献狮子:“师子形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作者有真实的狮子作参照,因此无论是狮之形体还是毛色,都很客观,描述的是一只威武的雄狮。永乐十三年(1415年)九月,西域贡狮子,在明朝廷引起巨大反响。文武群臣都以狮子来献,是成祖圣德远及所致,叩头称贺。《明史·外国列传》曰:“狮子形似虎,黑黄色,无斑,首大,口广,尾尖,声吼若雷。”描述也比较客观。明代陈诚在哈烈见过真正的狮子。《西域番国志》记:“狮子生于阿木河边芦林中,云初生时日闭,七日方开。欲取而养之者,侯其始生未开目之际取之,易于调习。若至长大,性资刚狠,难以驯驭。且其势力强胜,爪牙剧烈,奋怒之际,非一二人可驾驭之。善搏巨兽,一食能肉十斤多。有得其尾者,盖操弓矢、操网罟以杀之,若欲生致,甚难得也。”这些都是比较客观的描绘。
但是,狮子入华以后,因珍稀之故,大多被当成宝物饲养在皇家苑囿里,就是正史的撰述者也未必见过,民间更是难得一见。因此,历代文献对狮子的描述大多是走样的。旧题东方朔撰《十洲记》曰:“有狮子,辟邪巨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把狮子与传说中的天鹿、辟邪相联系,狮子成了神异动物。唐武德、天宝之间,随着狮子或狮子皮的来奉,臣民获得更多的关于狮子形貌、习性的信讯。然而,由于流行骈体文字的原因,有的只是夸张而不是记实。张九龄《狮子赞序》:“顷有至自南海,厥繇西极,献其方物,而狮子在焉。其天骨雄诡,材力杰异,得金精之刚,为毛羣之特。仡立不动,已九牛相去;眈视且瞋,则百兽皆伏。所以肉视犀象,孩舞熊罴。其余琐细,不置牙齿。”到至德以后,由于吐蕃的侵佚,陇山迤西的道路阻断,狮子不再输至东方。加上业已“传统化”的形象深入人心,狮子“失真”的情况不仅得不到纠正,还有愈益“离奇”的倾向。段成式《酉阳杂俎》:“师子,释氏书言:师子筋我弦,鼓之众弦皆绝。”集贤校理张希复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