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剧历史沿革和现状评说
剧历史沿革和现状评说
摘 要:锡剧,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被人称作“太湖明珠”,是常州、无锡的地方戏曲剧种。独特的历史背景及人民的不断创新共同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本文通过在对锡剧的历史沿革、艺术特征及其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更好地采取保护措施以及传承下去。希望能够对保护与发展锡剧的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锡剧;历史;艺术特点;现状;对策
一、锡剧的历史沿革
锡剧,最初俗称“无锡滩簧”。清嘉庆后期,苏州顾禄著《清嘉录》卷一的“新年”条中写道“滩簧乃弋腔之变也,以琵琶、三弦、檀板,合动而歌”。在太平的天国前后,无锡的滩簧与常州的滩簧合并发展并且逐步形成了锡剧,可以分为:对子戏、同场戏、建国后三个时期。
(一)对子戏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在辫子朝代中的道光皇帝在位的这段时间,不管是职业还是半职业,已经开始不断出现滩簧艺人,其中还存在着一些女姓的职业艺人,少数部分的艺术演出地是在常州和无锡城。因为演出相对比较繁忙,需要另外招收一些人手,于是大多数的艺人就开始收起了徒弟,想他们传授艺术方面的只是,还组织起了班社进行培训,到了光绪的这段时间,锡帮、常帮、宜兴帮等等这些都已经慢慢成型了。
对子戏的演出形式相对于其他的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谓的“单对子戏”就是二个人一对,一男一女通常演唱。而“双对子戏”就是由两男或者就是两女为一组进行通常演唱;从这两种中又有着“散对子戏”以及“本头对子戏”,前者就是一出戏进行独立演出的,后者就是一本连续演出。刚开始的时候,演员们是不化妆并且舞台也没有相对专业的设置的,只是在田野间或者是在打谷场上进行演唱;到了后面,才开始使用四张方桌拼凑在一起,或者就是用其他的木材拼搭在作为演出的舞台,并且搭建后台化妆、略施脂粉。那时的女角都是男性扮的,演出服装都是穿临时借来的新郎新娘衣服。起初也不用什么道具,男旦只用手帕,小生只用折扇来比划各种动作。在演唱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旦角???进行的就是“开篇”的演唱,在演唱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就是,然后慢慢走向另一个方向的台角。这种变换位置的唱法在专业上来说就被称之为“走四方”,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照顾到每个观众,这一种唱法一直到今天,在传统的表演程式中还存在着。“对子戏”最主要的还是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要的演员,被称之为“三小戏”。大多都是以农村的日常生活故事为主的,在这些剧目中占据大多数的是反抗封建社会中的指定婚姻以及旧礼教这方面的情节,还有的一部分就是对于地主阶级进行冷嘲热讽,其表演真挚朴实、语言生动有趣,是无锡滩簧的原始形式。
(二)同场戏时期(20世纪初至建国前)
清代末叶,由于“对子戏”的不断发展,其内容的多样化、事件的复杂化,没有多个演员同时出场,就无法处理和突破。于是,“同场戏”便开始产生。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叫“小同场”。随着出场的演员增多,戏的场次也增多了,剧中的时间、地点、环境转换上的限制也消除了。到了清末民初,进入了后一阶段,即“大同场”。“大同场”是指多个演员同时登台,有的剧目甚至增加到十多个演员一同演出。进入城市后,演的戏大多采用宝卷上的故事,也吸收了不少弹词的故事内容。一方面,城市里的剧种交流方便,易于接受其他像文艺、曲艺、话剧、电影方面的影响,使滩簧小戏的形式获得壮大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演出内容上,“对子戏”时期的剧目逐渐消失,因此农民开始退出观众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位富家公子、小姐、太太了。城市反过来影响农村,这也是锡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从1914年开始,袁仁义、孙玉彩、过昭容、李庭秀和王嘉大等这些滩簧的艺术家们都先后开始进入到上海打工谋生,在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在走街串巷或者是在茶馆、酒楼里面进行一些演唱,到了1916年的时候,李庭秀、袁仁义、邢长发所组成的艺术班底将它们称为“无锡滩簧”,随后在这年的年底时候进入到了“天外天“游艺场进行表演,在这表演成功结束之后,又继续进入了”大世界”的三楼去演出,;另外还有孙玉彩、王嘉大等等这些艺人将其所组成的班底称之为“常州滩簧”,在1921年的时候,常州班正式改名为“常州文戏,无锡班正式改名为“无锡文戏”。同样是在1921年,这两班的领导人经过了商议,决定了合作,并且在先施公司游乐场进行同台演出,此后两帮开始了合并,并且统一称为“常锡文戏”。
滩簧在进入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这些城市之后,一个方面就是拥有了比较相对稳定的演出场所,并且先后还出现了一批长年存在的四季班,在这方面的艺术上比较著名的就有袁、孙、周、刘、李等几个班底,而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能够与兄弟剧得到各种不同的接触与交流,并且形成竞争,在这方面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