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重庆陋室尘封于南泉文坛秘闻.docVIP

张恨水重庆陋室尘封于南泉文坛秘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恨水重庆陋室尘封于南泉文坛秘闻

张恨水重庆陋室尘封于南泉文坛秘闻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这句诗用来形容桃花的娇艳再适合不过——重庆市郊桃子沟就是这样一个桃花争艳的地方。桃子沟位于重庆市东南郊的南泉镇附近,处于巴县山脉和涂山山脉的交汇处。上世纪40年代,这里的温泉名噪一时,不仅蒋介石、宋美龄、林森、孔祥熙等政要长期在此享受温泉浴,就连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张恨水,也在这附近度过了长达八年的漫长岁月。   被逼出来的通俗文学大师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在其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被称为“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学大师”。   1895年,在江西广信府(今上饶地区),一位张姓游宦之家,降生了一个哭声异常洪亮、圆头大脑的男孩,这就是张恨水。1901年,6岁的他启蒙于景德镇一家私塾。塾里的学生年龄大小不一,书本不一样,因而学习的进度不一样。在以后的十几年间,他读书的地方多次变换。张恨水好学,除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也使他学到了不少“腾挪闪跌”的写作方法。   1912年,张恨水的父亲因急症于南昌去世,家庭经济来源突然中断,他被迫退学,随母亲返回潜山。失学的打击对一个17岁的青年实在是太大了,他既感到前途渺茫,又为母亲和弟妹的生活担忧。这时的苦闷和焦虑实在无法排遣,只好钻进书房,埋头看书写作,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这一呆就是七年。这漫长的七年,为他日后的写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书房里“出关”后,24岁的张恨水为继续求学,只身出游。先后在上海《申报》驻京通讯社、北京《益世报》编辑部、北京《朝报》、《今报》编辑部任职,每日忙于奔波采访和撰稿。   1936年初,张恨水到了南京。在这里他和张友鸾共同创办了《南京人报》——这是他一生中自己创办的惟一报纸。他的长篇小说《鼓角声中》和《中原豪侠传》就是此时发表的。“七七”事变后,《南京人报》面临困难境地,雪上加霜的是张恨水又病倒了。1937年11月,他离开南京前往芜湖就医。就在此时,日军开始向南京进发,张恨水的人生也迎来巨大的转变。   穷困潦倒的生活光景   很快南京陷落,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央政府先后迁往临时首都武汉和重庆。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张恨水也不得不跟随逃难的百姓一起来到重庆。   张恨水带着他的妻子和儿子,在重庆市郊南温泉桃子沟停下了脚步。这是一条狭长的山谷,前面是南泉建文峰,后面是仙女峰,常年雾霭茫茫。张恨水将自己的家安在了此处,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客渝生涯。   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涌入后方的人多如潮水,加上重庆大轰炸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民屋夷为平地,市区尚存的房屋通通被塞了个满,许多人纷纷到乡下建起“国难房子”——就是在废弃的野地里,用些活木七歪八斜的撑起来,黄泥裹竹片涂成墙壁,屋顶则是野草铺蔑作为屋顶。张恨水的家也安置在临溪的这样一座茅舍内。茅舍有三间小屋,其中有一间是张恨水的书斋兼卧室,临窗置有短案一张,短案上堆放着书报和文房四宝,这是张恨水读书写作的小天地。下雨天茅屋常常漏水,张恨水及家人得随时备好盆盆罐罐,以应急需。他风趣地给这漏雨的茅舍取了一个极富情趣的雅号:“待漏斋”。   当时陪都一些爱好文学青年,钦慕张恨水之名,常到南温泉来拜访请教于他。有人曾问他何以用“恨水”这个笔名,张恨水便回答说,“恨水”两字是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乌夜啼》中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中之意,为的是时刻勉励、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大好时光像流水一样任其白白消逝而无所作为。   名气虽大,张恨水在重庆的生活却十分清贫。全家人时常过着“过了黄昏抹黑坐,无灯无烛把窗开,等她明月上山来”的生活。除了住在这逢雨必漏的茅草棚、笆笆门的“待漏斋”外,家徒四壁,别无长物,相伴只有“相濡以沫”的年轻妻子周南。   张恨水喜欢穿长衫,终年一袭蓝布长衫,穿了洗,洗了穿,外出时套上马褂,既可遮丑,又能御寒。但他只有一单一夹两件马褂,轮流替换着穿。当时穿马褂的人已不多见,所以他和潘梓年先生被称为新闻记者中的两位“马褂先生”。   “待漏斋”的隔壁还住着另外一户人家。这家人姓尹,男主人是一位内迁的大学穷教授。两家相处倒也十分融洽,尹教授的小儿子叫尹兆琦,还常常跑到张恨水家里玩。   在旧中国,知识分子大半都是很穷的。但小偷却不这么认为,毕竟张恨水名气颇大,在外人眼中这位名动华夏的大作家一定很有钱。有一天夜里小偷竟然来“光顾”了张恨水的“待漏斋”。不想黑灯瞎火,小偷却摸错了地方,钻到了邻居尹教授家里。谁知尹教授也是穷教授,除书以外别无长物。小偷在房里翻了许久,找不到一点值钱的东西,一边找一边咕哝:“今晚硬是倒霉,名气恁个大的张恨水,啷个恁个‘干’嘛!”实在没有东西可偷,只好把尹教授的“拜客衫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