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捷克弦弹响东天山神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艾捷克弦弹响东天山神韵

艾捷克弦弹响东天山神韵   在新疆,各民族同胞都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他们美妙的音乐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有着极大的不同,华丽的滑音装饰旋律让人回味无穷,荡气回肠的音乐诗史《十二木卡姆》,诙谐幽默的”麦西来甫“,无不体现着这个多民族地区的乐观和豁达。   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都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是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与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相适应,其造型与装饰呈现出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   少数民族丰富的歌区来自他们与众不同的新疆特色民族器乐,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品种多、制作美、着色好、音质悦耳。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因流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所以又名多朗艾捷克,是新疆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弓弦乐器,现盛行于新疆的南疆一带,主要用于演奏民间歌曲和木卡姆曲调。   当听到由两把艾捷克,两把热瓦甫,两面手鼓,一支竹笛,一架“羌”组成的乐队演奏出广东音乐《喜洋洋》《步步高》时,那强劲的节奏感与震撼力,令我不禁想起了李白的那首《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耳畔余音袅袅,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都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如艾捷克、冬不拉、热瓦甫、考木孜等,吹、拉、弹、击样样俱全,这些乐器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也是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与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相适应,其造型与装饰呈现出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   哈密维吾尔族乐器   哈密艾捷克,可以说是本地维吾尔族人的骄傲,与中原的二胡极为相似。这种俗称“胡胡子”的乐器是哈密维吾尔族独有的一种弓弦乐器,共有9根弦,除2根主弦外还增加了7根共鸣弦,哈密艾捷克形制大小不一,没有统一的尺寸。大部分是哈密维吾尔民间艺人自己制作。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哈密艾捷克的制作相对显得简陋一些。大都因地制宜,用当地的木材制作,琴筒蒙羊皮。有的琴身高达1.5米左右,也有的不到1米,是哈密维吾尔族人中普及率最广泛的一种乐器。由于共鸣弦的作用,发出的声音很有震撼力,清脆中似带一丝哀伤,很容易把人的思绪带到一个久远的年代。   哈密艾捷克已是哈密木卡姆文化的象征。笔者曾聆听一位维吾尔朋友用艾捷克拉二胡独奏曲《赛马》,他弓法娴熟,指法到位。音色别具风味,更显得草原的宽阔无垠。笔者在哈密天山乡石城子村举办“杏花节”时,听到当地维吾尔人自己组织的乐队演奏广东音乐《喜洋洋》《步步高》。两把艾捷克,两把热瓦甫,两面手鼓,一支竹笛,还有一架类似汉族乐器扬琴、维吾尔称之为“羌”的敲打乐器,演奏的广东音乐别具风味,节奏感尤为强烈。仔细品尝,还夹杂着丝丝西域韵味。我不禁想起李白那首《观胡人吹笛》一诗“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还有唢呐独奏《青藏高原》,音色优美,高音尤为震撼,令我们这些汉族同仁们如痴如醉,真是大开眼界,感叹不已。哈密艾捷克和中原的二胡有着悠久的渊源关系。中原汉族的二胡本来就是西域传入内地的,经过改良,成为今天大众喜爱的乐器之一。反映了古代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交融关系。一个“胡”字就说明了一切。   哈密热瓦普,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有3根主奏弦和7根共鸣弦。3根主奏弦中有2根是双弦。现都流行11根弦,因制作工艺复杂而显得珍贵,音质优美、浑厚、低沉,以流行哈密地区而得名,为当地维吾尔族人民所喜爱。哈密热瓦普制作工艺精湛,尤为琴柄的镶嵌工艺引人注目。哈密热瓦普的琴柄上镶嵌着贝壳制作、学名称“螺钿”的各种图案。这也是内地制作木质器物的传统工艺。   哈密热瓦普的琴柄镶嵌图案纹样大部分是佛家“吉祥八宝”和道家“暗八仙”的图案。我们从琴柄的下端往上观察,第一图案:双鱼(佛家八宝图案);第二图案:海螺(佛家八宝图案);第三图案:葫芦(道家暗八仙图案);第四图案:绰板(道家暗八仙图案);第五图案:宝剑(道家暗八仙图案);第六:海螺(佛家八宝图案)。一只琴柄,6个图案纹样,两处不同的来源,就像维吾尔服饰图案里一枝茎上开出不同的花朵。再看热瓦普,它的琴柄上有的同时镶嵌有佛教八宝图案、道家暗八仙图案和伊斯兰教图案,真正的多元文化融合。这样有道家、佛家的“螺钿”图案纹样在哈密维吾尔乐器上还真不少。   哈密哈萨克族独特的乐器   有幸在巴里坤哈萨克博物馆看到哈萨克的古老乐器,其中有一件类似琵琶的弹拨乐器,尤为引人注目。它的大小与现代琵琶相似,但是五弦,做工精细,带有明显的哈萨克图案。音色也类似琵琶,哈萨克语称“巴尔布特”。这是新疆其他地州的博物馆很难见到的一件哈萨克乐器。   根据史料记载,琵琶和冬不拉,包括“巴尔布特”,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都是一种弹拨乐器,当时被称为“浑不似”。清代学者萧雄《乐器》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