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他们读过研究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年,他们读过研究生

那些年,他们读过研究生   1月,考研大战正酣,但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读研只是逃避就业的“缓刑”。相比之下,民国的研究生们读研的目的就纯粹得多——为了更好地学习。   1926年,24岁的姜亮夫正在仔细翻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招生简章,其内附了研究院规程及导师讲师所授课程和指导范围。对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先生,姜亮夫仰慕已久。此时,他已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后听闻进入清华极难,而且已经过了考试时间。他试着写了一封信给梁启超,希望得到补考机会,结果过了几天,他就得到清华教务处的面试通知。几番测试后,遂以“备取生”身份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于1925年,比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晚3年,但影响远大于后者,皆因其网罗了当时中国国学界的一众大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李济、陈寅恪等均在此任教,吸引的投考者甚众,录取也极其严格。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前后共四届也才录取了72人。院中规定,学生研究一年须缴一篇论文,经导师核可,即准予毕业。毕业证书,是由清华大学校长及全体导师署名盖章。那时尚无研究生学位授予法,故研究期满,论文及格,即予毕业,而不授学位,研究生也都力求实学,并不重视虚名。   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后,姜亮夫一丝不苟,刻苦用功。除了李济的课听不进去,其他课程,姜亮夫都听得津津有味。王国维讲课,非常细腻,但不大看同学们。梁启超讲课,从多角度打量先秦典籍,并且给予总结。陈寅恪学问最广博,一度让姜亮夫异常苦恼,望尘莫及。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师生也常常一起联欢。当时,清华每周有一个同乐会,唱戏、唱歌、背书、讲笑话,都是国学研究院师生的业余消遣。席上,赵元任会表演“全国旅行”,从北京出发,然后到西安、成都、昆明、广州、上海,各地方言模仿得惟妙惟肖。有时兴致来了,梁启超也会一改严肃派头,即兴背诵上一段《桃花扇》。但有时脑袋发热之想也会遭受“当头棒喝”。曾有学生在“历史学会”的茶话会上提议办刊物,王国维就反对,说“刊物不必办,以你们这样年龄,应该多读书,少写文章,即使写了,也不必发表”。  ??姜亮夫自小好诗成嗜,在清华期间,他仍有志于成为诗人。他踌躇满志地将个人诗词400余首呈送王、梁二公,却得到“理障,乏于才气,不适于文艺创作”的评价。那一夜,姜亮夫不顾同门相劝,将其诗词小集焚烧贻尽,自此决意于经史哲学之门。直到1927年6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丧师之痛令姜亮夫惶惶无所之。因有读《离骚》,“欲以此纪念先师,继承先师治学之路”,此后他便寄情屈原沉江,致力于楚辞学研究数十年,并在28岁写成《屈原赋校注》一书。   蓝文徵比姜亮夫晚一年进入清华国学院,先是受梁启超的指导,后又得陈寅格亲授学业。他在国学院的时候,主要研究了柳宗元等唐代思想家,他的一篇作业题目就是《柳宗元学术》,上有梁启超的评语——“近代推崇河东之言论,虽往往见诸学界,然为系统的叙述注论,能举其学术全部、疏通者,尚无一个。此书实空前,并作为中古学术史中,最要之一部分也。”可见,梁启超对这个学生也是颇为赏识的。而当年与师友切磋文学之乐,也成为蓝文徵最珍贵的回忆。此后经年,蓝文徵时常怀想恩师风采,“梁先生虽重考据,但尤重义理……手持一支香烟,竟无暇吸一口,而任其燃尽;待老工友为其换点一支,亦因无暇而任其燃尽,往往数支,皆是如此。下课后而超过半小时,乃是常有的事,有时竟多讲一个小时。不但座无虚席,而且绝无退席者……每聆梁先生授课后,虽然收获特重,但心情却特感轻松。”   国学研究院的学生都是自费,生活拮据者居多,梁启超就设法为他们找些生计,比如让学生给他发起创办的北京松坡图书馆编写目录,做“提调”(头目)的学生可以拿到五六十元一月,其他的人也有二三十元收入。   可惜好景不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局势动荡,随着王国维、梁启超的先后离去,国学院聘请章太炎等不就,“烜赫一时的研究院,因而变质”,于1929年停办。尽管清华国学院犹如昙花一现,但其所招收的研究生,也多是相当成熟,具有国学根底,且热心求学者。他们整理国故,研究古文物,毕业后散在各院校任教的约有50人,后来颇有几位有卓著的成就,姜亮夫、蓝文徵亦在此列。2009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复建,但已不复当年之风采,这是后话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清华国学研究院在民国时期并非一枝独秀,其他各校的研究院亦接踵开办。在“五四”思想的影响下,契合当时重视理、工、医、农的教育趋向,大学学术研究也向实科倾斜。1934年中央大学奉教育部令成立研究所时,率先成立的便是理科研究所和农科研究所。而清华大学的物理学研究院也在国内堪称一流,“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钱三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等均在此求学。在南方,中山大学的农科研究所拥有国内大学中唯一的一所植物园,采集了大量广东和海南地区的植物标本……除了大学的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