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年代和高考有关记忆
那些年代和高考有关记忆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我们把镜头拉回过往的年代,听那些曾经辛苦备战的“老考生”们讲述和高考相关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心中别有一番感受。
50年代:档案里的处分,让史庆斌没有上成大学
1959年,史庆斌从山西省晋中市一所高中毕业后,去太谷县参加了全国高考。高考结束后,他感觉很不错,主要原因有三个:平时学习成绩不错,尤其语文是他的强项,作文写得特别满意;他是共青团员,担任班团支部的宣传委员,政治上不会有什么问题;那年大学扩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招生人数比较多的一年。当时史庆斌报的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和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然而,史庆斌名落孙山,连高中毕业证也没发。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当时史庆斌真是欲哭无泪。直到1976年,史庆斌参加工作时,才从档案中找到谜底。在“团员处分审批表错误事??”一栏里写了几条:支持右派分子、写反动文章……在“被处分人意见”一栏里,写着“接受处分”,并盖有他的图章。
事情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今天想起来史庆斌仍然感慨万千,思绪也回到了那个年代。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号召人们提意见时(也就是所谓的“大鸣大放”),一位老师在“鸣放会”上写了一篇《迎风尽忠言》的文章,给学校提了不少意见,特别是针对一名学校中层干部。结果,以恶毒攻击党的领导的罪名被定为右派。那位老师写一笔好字,不少同学业余时间跟他学习。在一次批斗会上,有位老师质问:“为什么跟他学书法?字写得再好,也是出自坏人之手……”他当场说了一句“学书法没错吧”,就这句话被定为支持右派分子。
“反右”前夕,史庆斌和班里几个爱好文学的同学,办了一个墙报叫“春荀”(寓意文学青年快速成长),专门发表同学们的一些习作和其他文章。班里一名同学写了一篇《为小品文杀出一条血路来》,学校说这篇文章影射了个别领导,结果被定为“毒草”。这棵“毒草”也安在他头上,那名同学也被学校除名。
从“反右”开始到高考名落孙山,近两年的时间内,从来没人通知史庆斌被开除团籍。按规定,团员处分审批表中,有些栏目的内容,必须由受处分人亲自填写,还必须盖章。然而,那些“错误”内容完全是别人代写的。
史庆斌班里当时共52名同学,因政审不合格不予录取者多达15人。有些学生因为家庭是富农成分而与大学擦肩而过。其实他们学习很好,真的很可惜。
那个年代的高考,要和很多特殊的“标签”挂在一起,真的误了很多人的青春。
60年代:电台播报“招生推迟半年”,没想到国人一等就是10多年
1966年,闫琦圣在山西省忻县中学读高三。五六月份的时候,正是高考复习如火如荼的阶段。学校对高三学生的纪律要求已不像往常严格,除了老师组织一些集中辅导外,基本可以自主安排。为了打好这最后的攻坚战,每个同学都做到了分秒必争,就连上下学途中也要拿着书边走边看。有些同学为节约时间,改走读为住校。有些同学干脆在学校围墙根的茂密树丛里,用树枝围起一个个小窝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苦学。
那个年代的主流思想认为,高等学校的招生是关系到培养又红又专的青年建设人才的问题,是关系到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因此,要求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指导高考政治审查工作。根正苗红的考生能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出身变相成为学生的一种社会身份。由于闫琦圣的父亲是抗战时期的老革命、老党员,他和其他40多名同学被学校列为机密学校优先录取的对象。当年闫骑圣报的重点院校第一志愿是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一般院校是北京测绘学院。此外,他还被学校推荐为新华社选拔的7名机要人员之一。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闫琦圣和那些同学做完高考体检和志愿填报,等待7月1日参加考试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6月17日,全年级同学刚听完政治老师在学校大礼堂的最后一次重点辅导,学校的广播里就响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的“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实际一直到1977年才恢复高考)”。谁也没想到,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考试制度,会在一瞬间停歇。同学们的内心是深深的失落,但表现出来的却各不相同。莘莘学子的韶华岁月和高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光辉使命,成为那场运动悲凉而昂贵的“祭品”。
高考制度恢复后,有部分同学重新走进考场,实现了当年的愿望。
时至今日,那段记忆依然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无法磨灭的印记。
70年代:紧张的复习阶段,白天仍“打麦子”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来自山西太原的史志强参加了考试,至今回忆起来他心中仍有少许的酸痛。那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之前,史志强在生产队劳动了两年,挣钱补贴家用。他父亲的命很苦,中年丧妻,母亲扔下包括他在内的6个孩子走了,虽然有奶奶为全家缝缝补补,但这么多人的温饱问题都需要他父亲一个人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听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