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绘画思想“托物言志”内涵和成因.docVIP

传统绘画思想“托物言志”内涵和成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绘画思想“托物言志”内涵和成因

传统绘画思想“托物言志”内涵和成因   摘要:托物言志是传统绘画的重要美学思想之一,是中国画中一种独有的艺术特征,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分为物的选择、物志关系和影响因素三个层次。诗言志、封建纲常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古代绘画注重对“人格”的表达是产生这种美学思想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托物言志;传统绘画;美学思想   自先秦时代以来,我国传统绘画形成一套完整的绘画美学思想体系。“托物言志”是传统绘画思想发展脉络中不可忽视的一条线索,体现着创作者的人文情怀与志趣,也是众多名画成为传世佳作的重要原因。   1 “托物言志”的内涵   “托物言志”是我国传统绘画独有的艺术特征,它是创作者通过对山水草木、房舍以及动物等自然事物的描绘,寄托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表现形式。与直抒胸臆不同,这种表达方式比较曲折、委婉、含蓄,将“志”依托或蕴含在特定的具体之“物”上,需要观者具有一定的领悟和品鉴能力。比如山水画,古人讲究“意境”之美,“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这里的山水性情,实际上是画家喜怒哀乐等个人性情的阐发。再比如,竹子之所以为古代画家钟爱,正在于其“瘦枝劲节,翠叶萧疏”的外在形象,能够准确传达画家心志的最佳代言,“故所谓咏竹者,非咏竹也,咏其心也;而品竹者,非品竹也,品其心之境界也。”   从字源学上分析,“托”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名词,用盘子或手掌承托;二是作为动词,请托,假托,寄托,如《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国策?赵策四》:“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显然,在“托物言志”一词里,“托”的意义指假托,寄托。“物”的本意是指杂色牛。后来泛指万物。清?袁枚《黄生借书说》:“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在“托物言志”一词里,“物”可以理解成与“我”(画家)相对的外物、环境。“言”有多种含义,在“托物言志”一词里,“言”的意义可以理解为表达、抒发。“志”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志向、操行、心思、抱负。如《论语?先进》:“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三国魏?曹操《观沧海???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托物言志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1)是“物”的选择。在传统绘画实践中,创作者要表达抽象的个人情感、旨趣时,往往需要借助特定的物象。能够纳入画家笔下的事物种类很多,比如传统画中的花鸟画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如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在文人画中,山水、花鸟、尤其梅兰竹菊等成为传统的表现题材。之所以选择这些事物作为创作对象,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够准确地传达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现代语汇说,就是能集中体现画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是“物”和“志”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物”“志”的关系是虚与实的关系。“虚”是指“志”,“实”是指“物”。一方面,虚实相生,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以实为虚”绘画方法的要点在于“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附情于物,把外在的客观物景与内在的主观情志结合在一起,如盐在水,浑然一体。另一方面,虚实有“度”,不能太虚,也不能太实,太虚容易导致晦涩深奥,让观者难以理解和接受;太实则容易导致为写物而写物,丧失了品味揣摩的空间而变得了无生气。齐白石画虾而无水痕,但从虾的生动自在的游姿中可以感觉到水的存在,而且更有清莹之感,这正是画家虚实相生的“妙境”所在。正如古人所说“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3)是“托物言志”的影响因素。选择什么样的“物”,表达什么样的“志”以及如何“托”与“言”,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从宏观上说,社会动荡,国事蜩螗,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年代,从微观上说,个人的种种不幸,比如官运不通、遭受打击、排挤等,往往是产生“托物言志”画作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古代画家擅于把个人际遇附会于山水,他们一般属于“上层”社会,饱读经史子集,担任重要官职,具有良好的个人素养。而一般社会底层的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小民很难成为大画家,也就无从托物言志了。   由此可见,“托物言志”实际上是一种寄托主观情思于客观物象的绘画表现形式。当直接的画面语言不能完美的表达画家心中之意时,就用物象来做另一种表达,给个人理想寻找一种寄托。   2 “托物言志”传统产生的原因   进一步分析,产生托物言志的绘画传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诗言志”的影响。“诗言志”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理论的典范。《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古代社会,不少文人既能做诗又能擅绘画,他们彼此间交往频繁,创作理念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映成趣。绘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