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连珠文体“劝兴之义”
                    论连珠文体“劝兴之义”
    摘 要: 傅玄谓连珠“合于古诗劝兴之义”,这就是说连珠文体有特殊的讽谏功能。连珠成为古代士大夫向君王纳言献策、参政议政的工具,体现了古代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理想。 
  关键词: 连珠文体 讽谏功能 “劝兴之义” 
  连珠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比较通行的文体,兴盛于汉魏,成熟于六朝,衰亡于唐宋,而复兴于明清。自出现之后就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始终,历朝历代都不乏作者。 
  一种文体必有其特定的文体功能,所谓“诗言志”①、“赋体物”②,连珠体也应该有其独特的功能。傅玄关于连珠体功能的论述:“合于古诗劝兴之义”③得到了历代文论家的认同。本文拟就其“劝兴之义”做详尽论述。 
  所谓“劝兴之义”,其实是指连珠体的讽谏功能。 
  连珠的“劝兴之义”首先可以从其领起词“臣闻”看出,“臣闻”决定了其写作的主体和阅读的对象,它是臣下写给君主看的。所以贺复征说“连珠始必曰‘臣闻’者,似亦告上之辞”④,其写作目的就是向君主进言,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进献自己的治国方略,所以连珠的内容多涉及政教伦理。这在早期的连珠作品中尤其显著。 
  它首先表达了中国古代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理想。在古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⑤积极入世观念的影响下,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向君主进言不仅是臣下的职责,而且是爱国的表现。太平世界不仅是君主所期待的,而且是臣民所企慕的。他们为君主出谋划策,向君主纳言献计,希望主上修明政治。如“臣闻目瞤耳鸣,近夫小戒也;狐鸣犬嗥。家人小妖也,犹忌慎动作,封镇书符,以防其祸。是故天地示异,灾变横起,则人主恒恐惧而修政”⑥。蔡邕由灾异引申到修政,虽然受当时学风影响,但其劝主上修政的愿望是殷切的。陆机今存《演连珠》五十首⑦,其中第5、6、8、9、18、20、36、41首的内容就是关于君主修政的。如“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于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匮于心。”(其6)“是以万邦凯乐,非悦锺鼓之娱;天下归仁,非感玉帛之惠。”(其8)是修明政治的理想结果。 
  任用贤能之士可致太平是连珠作家们一致的看法。扬雄所谓“圣明在上,禄不遗贤”⑧。班固今存五首都是关于任用贤才的所谓“明主贵其士,故能成其治”⑨(其1)。所谓“明主器其士而建功业”⑩(其2)。所谓“帝王乘英雄以济民”{11}(其4)。蔡邕所谓“贤为圣者用”{12}(其2)王粲所谓“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13}(其3)。陆机第3首喻“贤人无世不有,明主应取而用之”{14}。其27喻“时君随时任贤,不必空慕古人”{15}。刘祥所谓“英达之君,假伊、周而治”{16}(其2)。作者们不仅提出选贤任能的愿望,更进一步提出如何选贤任能的问题。扬雄就提出“取士贵无遗漏”、“用才不拘一格”{17}的主张。班固其3和其5就提出“用才不唯亲旧”和“量才授职”{18}的用人方法。王粲“明主之举士,不待近习,圣君之用人,不拘毁誉”{19}(其1)。 
  “亲贤臣”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如果没有“远小人”则贤臣很难发挥才能。魏文帝“盖闻驽蹇服御,良乐咨嗟;铅刀剖截,欧冶叹息。故少师幸而季梁惧,宰嚭任而伍员忧”{20}(其3)。注意到了贤奸不两立,一朝的贤奸犹如一山的二虎,不可能相容。陆机“臣闻利眼临云,不能垂照;朗璞蒙垢,不能吐辉。是以明哲之君,时有蔽塞之累;俊乂之臣,屡抱后时之悲”{21}(其13)。喻“馋人在朝,君臣否隔,明君时有蔽壅”{22}(其26)“臣闻披云看霄,则天文清;澄风观水,则川流平。是以四族放而唐劭,二臣诛而楚宁”{23}明确提出驱逐殊杀奸馋的要求。 
  曹丕之前的作品全都是政教伦理之作,陆机之后才稍涉其他哲理。连珠的讽谏功能是由作者的臣子身份直接决定的。现在可考的,连珠作家都有官方身份。除了魏文帝曹丕,梁朝武帝、建文帝后梁宣帝为帝王,都是臣子,这些臣子或者在朝中做官,或者在地方为宦,或者入大官幕府。他们的连珠作品虽然不能确考作于何时,时居何官,但即使当时身不在官场,其心也系官场,他们与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治国平天下成为知识分子的终生理想,关心政治、参与政治自然就是士人的主要事业。作为臣子,食君之禄,忧君之事,为君出谋划策是分内之事。自秦以来虽然差不多每朝每代都设有谏官,但身不居谏官之位而主动进言一般也并不算越俎代庖。正如马融所谓的“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聴之,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24}。 
  随着连珠的文学化,其讽谏色彩越来越淡化。魏文帝以帝王之尊写作连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连珠的讽谏功能,他以“盖闻”代“臣闻”,这一方面当然是出于其帝王身份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一字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