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安史之乱后藩镇之祸
試論安史之亂後的藩鎮之禍
前言
(一) 藩鎮的意義
「藩鎮」亦名「方鎮」,是指鎮守一方,中央用之作屏障的鎮將。藩鎮不聽中央命令甚叛亂,謂之「藩鎮之禍」。
新唐書稱:「夫所謂方鎮者,節度使之兵也。」(註1)方鎮之範圍包含節度使、都防禦使、經略使,其中以節度使最為重要,故史書常以節度使代表方鎮(藩鎮)。
節度使始置於何時,史籍記載互有出入,通鑑卷210,唐睿宗景雲元年十月「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此條胡三省注云:「考異曰:統紀,景雲二年四月,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節度使之名自此始。」唐會要卷七十八節度使、通典卷三十二職官四、通志卷五十六職官六,均言景雲二年四月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乃節度使之始。而新唐書卷方鎮表則開元元年「幽州置防禦大使。」因此通鑑記景雲元年十月丁酉條考異乃有景雲二年四月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之說,通典、文獻通考、通志均採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的說法,後世學者認為較為可信。(註2)
不過,從新唐書方鎮表裡,我們可以知道,從睿宗朝已開始置節度使,至玄宗時,為防禦邊境敵人入侵,更於沿邊之重地陸續置節度使,授以調度軍事之權,可指揮數州之軍事。肅宗乾元年間,節度使又多兼監察使的身分,於是軍事區與監察行政區合而為一。
(二) 安史之亂前的藩鎮
唐初國勢鼎盛,於沿邊設安西、北庭、燕然、單于、安東、安南六都護府,以統馭外族,但自睿宗以後,東北西三方之鄰國日強,六都護府不能防禦,因此至玄宗時,於邊境陸續置十個節度使以鎮御之,分別為安西節度使、北庭節度使、河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嶺南五府經略使,各自領兵從一萬五千到九萬一千不等(註3),十個節度使統帥的軍隊佔全國兵額的90%左右(註4)。
玄宗時,安祿山受到寵信,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直屬指揮軍近十九萬(註5),無怪乎有叛亂之資本。
(三) 安史之亂後藩鎮的形成
玄宗天寶年間,奢靡縱樂,政事怠理,小人弄權,因此當安祿山、史思明的強悍叛軍一起,唐室兵慌馬亂,顧此失彼。安史之亂歷時九年,得以平定之因有兩個:一是唐朝的忠貞之士的衛護,如郭子儀、李光弼等,一是安史降將的軍事援助。對於建有大功的忠臣名將,唐室授與節度使之位以嘉賞,因此於全國遍置節度使,各自均擁有軍權,治數州至十數州不等﹔而對於安史降將,亦既往不咎,不但不處罪,還詔留原地,亦授與節度使官職。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僕固懷恩的建議,一方面也是因為唐朝本身的軍力考量,加上代宗一心想提早結束戰爭,因此不惜採取如此姑息的態度。
「癸亥,以史朝義降將薛嵩為相衛邢洺貝磁六州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李懷仙仍故地為幽州盧龍節度使。時河北諸州皆以降,嵩等迎僕固懷恩,拜於馬首,乞行間自效,懷恩亦恐賊平寵衰,故奏留嵩等及李寶臣分帥河北,自危黨援。朝廷亦厭苦兵革,尚冀無事,因而授之。」(註6)
唐室既非以武力鎮服安史叛軍,因此在安史降將的眼中,唐室就不是一個使人威服畏懼的政府。受封於大河南北的安史降將們自始即對中央叛服無常,形成最早的割據情勢,相互攻伐,擾嚷不安。而唐室對彼姑息的態度,也造成一些非安史賊系強藩的輕視,亦視機叛變,造成中、晚唐政局不安,國立削弱,甚至導致滅亡。
本文欲以統計的方式來探討安史亂後藩鎮為禍的狀況,透過數字來了解為禍藩鎮的比例,在不同的時代呈現何種狀況,及唐室因應的政策﹔進而探析強藩們得以壯大,進而割據唐室江山的原因,希望能對唐室滅亡的事實有更清楚的了解。
中唐至唐末藩鎮的叛服狀況
本節將以統計數字的方式來討論唐代藩鎮為禍的狀況,數字來源參照「唐代藩鎮總表」及王壽南教授的「唐代藩鎮對中央之態度統計表」(見表一)
肅代二朝
肅宗乾元元年(西元758),平盧節度使(管轄今熱河、遼寧一代)王玄志卒,其裨將李懷玉擁立侯希逸,肅宗未予責罰,反任命侯希逸為節度副使,節度使由軍士廢立自此始。上元二年(西元761),侯希逸與范陽叛軍相攻連年,唐室救援不能到達平盧,而平盧又受奚人的侵擾,侯希逸率平盧軍二萬餘人渡海至青州(今山東益都),盤據青州、淄州一帶,肅宗又承認平盧軍佔領青淄等州為合法,任命侯希逸為平盧淄青節度使,節度使以武力佔據地盤自此始。不過肅宗一代絕大部分的藩鎮均很恭順,叛亂跋扈的藩鎮在160任裡只佔七任,約4.4%。
代宗時跋扈的藩鎮不少,尤以安史降將系為主。前言已略述安史降將封於於河北地,號稱河北四鎮(昭義、幽州、魏博、成德),桀傲不馴:
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孳萌,以成禍根。亂人乘之,遂擅專吏,以賦稅自私,不朝獻于廷。效戰國,肱髀相依,以土地傳子孫,脅百姓,加鋸其頸,刮怵逆汙,遂使其人自視由羌狄然。一寇死,一賊生,迄唐亡百餘年,卒不為王土。(註7)
這時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