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经典四总穴歌作用机理与临床应用
浅议经典四总穴歌作用机理与临床应用 【摘要】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最早记载于明朝徐凤的《针灸大全》,是中国古代医师临床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所得出的宝贵经验总结,因其临床疗效显著而在民间被流传至今。 【关键词】四总穴歌;作用机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48-01《灵枢?终始》篇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是针灸远部取穴在经络辨证治疗运用中的高度概括,亦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的体现。四总穴歌的立论依据不仅与其经络循行路径有关,也与身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1.肚腹三里留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及胃下合穴,具有补脾和胃、调理气血等强壮体质的功效,是一养生保健之要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取之三里。《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即指但凡关于肚腹的疾病,不管其寒热阴阳的偏盛偏衰,都可以取足三里治疗。从胃经主病来看,其有余于胃则消食善饥,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可见胃经三病都是肠胃消化系之疾病,而足阳明经上的足三里便可治以上疾病,即本经穴治本经病[1]。此外,足三里的作用并不局限于胃肠,也与胆有密切的联系。《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充分说明了足三里还有和中、降逆的作用。 2.腰背委中求 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膀胱之下合穴,具有疏通筋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腰背部及下肢病证。从经络循行上看,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的过程中,除与督脉经气想通外,还分夹脊两条支脉行于腰背部,从肾俞入腰中。腰背痛是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而委中恰好位于本经腰背两条支脉的汇合处,故委中疏调腰背经脉之气这一疗效显然超过本经的其他腧穴。从脏腑联系上看,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因而委中穴治疗肾病的腰痛也就恰到好处[2]。自古以来,诸多医家提出委中适用于实证、热证,不适于虚证、寒证。明?张介宾:委中治腰背脊痛,半身不遂,凡肾与膀胱实而腰痛者,刺血出妙,虚者不宜刺,慎之。[3]其实,这种见解与临床实际不符,《灵枢?杂病》有腰痛……中热而喘,取足少阴、?中出血,本身就是以委中配肾经穴位治肾虚腰痛。委中乃腰背之要穴,是血经中的血分穴,主动主散,在临床上不仅用于腰痛实证,根据辩证施治加以配伍也用于虚寒证的腰痛,同治急慢性病证,治法上以点刺放血为主,现代临床上多用三棱针委中穴放血治疗急性椎间盘突出症。 3.头项寻列缺 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系病证及头痛、齿痛、项强痛等各种头面部疾病。根据历代医书记载,头面、胸腹、躯干部的标病是从四肢肘膝以下的本部取穴来治疗,提示了列缺治头项部病属于标病本治。针刺列缺治疗头项痛有很多文献资料的支持,如《席弘赋》中:列缺头痛及偏正;《灵光赋》中:偏正头痛泻列缺;《天星十二穴治疗杂病》中:善疗偏头痛等。从列缺的络穴属性来看,络穴一穴通两经,联络表里,故能通治表里两经有关病证。因而其不仅可以治肺经病,还可以治大肠经病[4]。在现代临床治疗上,陈晓谦等独取列缺治疗颈项痛,在治疗中采取雀啄手法促进针感上传肩部[5];实验研究上,张晓华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观察正常列缺后椎动脉血流变化,结果发现针刺列缺可以有效地增宽椎动脉的血内径,提高收缩期血流峰值、每分血流量,从而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可信的远端配穴[6]。随着临床上诊疗技术的日益提升,列缺穴在主治范围将会逐渐延伸和扩大。 4.面口合谷收 合谷位于手阳明大肠经,是大肠经之原穴,具有清热解表、疏通经络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诸病、外感病证及汗证等疾患。关于合谷穴在临床的作用在古代诸多文献里均得到支持,如《玉龙歌》中:头面纵有诸痒症,一针合谷效如神。《医学纲目》云:眼病取风池、合谷。《席弘赋》云: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可治疗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经别、经筋所及之处的疾病,此属循经远取法。大肠与肺相表里,合谷通表里两经,所以能益气升阳,清轻走上,通五官之清窍,治五官之疾病[7]。《杂病穴法歌》:汗、下、吐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即指合谷既能发汗,又能止汗。其作用的发挥则取决于原来的病理状态。如合谷在热病汗不出的情况下可能发汗,在汗不止的情况下则可能止汗。至于调整作用,现代学者进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