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原因与预防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原因与预防    【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总结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分析原因,探讨应对之法。结果:研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可归为药物因素,医生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三个方面。结论: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我们应严把中药生产,规范中药使用原则,定期组织临床医师进行中药安全培训,积极开展与中药有关的科普宣传和教育。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62―02   中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人们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的应用日渐广泛,但随之而来的关于中药各种不良反应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1]。如何正确、安全的应用中药并尽量避免其副作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比较复杂,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才能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   1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   中药针对疾病所起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与治疗作用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中药的不良反应[2]。   2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2.1药物因素   2.1.1药物自身的药理作用: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也会有相应的不良反应。以轰动一时的砒霜治疗白血病为例,1996年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介绍了中国医学家张亭栋、陈竺等应用含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的研究成果。随后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关于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3-4] 。但是此疗法也因砒霜强烈的毒性反应令许多患者和医生望而却步[5]。   2.1.2炮制不当:中药炮制是中药减毒增效的手段,炮制可以是降低药物的毒性、减缓药性,绝大多数中药经过炮制后方可入药。如朱砂在胃液中会有可溶性的汞盐析出,被人体吸收后与蛋白质的疏基结合蓄积在肝肾等组织,造成中毒。用传统的水飞法炮制朱砂可除去可溶性汞和游离性汞,降低其毒性。而现在广泛采用球磨法炮制朱砂,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热使游离汞含量增加,增强了毒性作用[6]。   2.1.3服用时间过长:目前人们对长期使用中药能够产生不良反应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孩子过早服用人参等滋补品导致性早熟者;习惯性便秘患者因长期服用番泻叶导致依赖性[7];长期间断性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急性肾损害或慢性肾炎,甚至肾衰竭等的不良反应[8]。   2.2医生因素   2.2.1辩证不当: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辩证不当而造成中药产生副作用的案例比比皆是。人群中最常见的疾病―感冒,当人们感觉有“怕冷、鼻塞、打喷嚏”等症状时,通常自诊自医,最受人们青睐的当属板蓝根冲剂和VC银翘片等。根据中医理论,感冒分为风寒和风热两种,板蓝根冲剂和VC银翘片都属于解表清热类药物,如果风寒感冒的患者误用此药,反而会使病情加重,甚至产生中毒症状。   2.2.2配伍不当:中医历来重视药物的配伍,配伍得当可以增强药效,制约不良反应。配伍不当则会引起不良反应,“十八反”、“十九畏”是传统中医必须遵守的配伍禁忌。但应该认识到, 中药品种多、药性差异巨大、药物之间的组合种类繁多, 需要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趋利避害。例如: 山豆根与大黄配伍可出现中毒症状; 柴胡汤加用干扰素可引起间质性肺炎 [9] 。   2.2.3用量过大:临床中常见因用量过大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多数是因医生对药物性味、功效掌握不准而造成。凡药皆具偏性,即使是毒性小或已证明无毒的中药用量过大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川芎是理气活血药,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临床规定其用量是9g一下,用量过大则会出现下腹刺痛、尿频、尿急、尿痛、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   2.3病人因素   2.3.1体质因素:个体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一些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 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如在应用攻下药时,体质壮实者可以加大剂量,而体质瘦弱者则需减量,否则会引起不良反应。   2.3.2性别差异:“十问歌”中有云:“妇人尤必问经期”,道出了在临床用药时要将女性月经期的特殊生理阶段考虑在内。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对泻下药、活血药反应敏感,所以禁用此类药物,确需使用时要慎之又慎。   2.3.3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降低、脏腑功能相对减弱,在用药时需减量并且避免应用烈性药物;小儿脏腑娇嫩亦应使用柔和的药物。   3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3.1严把中药的种植、炮制等生产环节,确保输送给临床一线药品的安全   对于已经证明有毒的药物,更要严把炮制关,力求将其毒副作用减到最低。药材的储藏与运输也要保证其质量,防止因污染、变质、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2误用和滥用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要完善规章制度,加强临床医生关于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