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逃“阴谋论”MH370.doc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难逃“阴谋论”MH370

难逃“阴谋论”MH370   任何大事件,尤其那些蒙上神秘色彩的事件,都不可避免要引起阴谋论者的热切关注。这固然与有些事件确实含有阴谋成分有关,但更与人类认识的特性脱不了干系。当可靠消息匮乏,感官经验和理性分析都无能为力时,猜测和臆想便会乘虚而入,这正是最适合阴谋论滋生的温床。若再佐以趁机抹黑涉事者的不良企图,阴谋论劫持整个事件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就算有朝一日真相披露,事件也难逃阴谋论的纠缠,更不用提那些本来就是由阴谋造就的事件了。   马航MH370失踪两周之久,已经结成了世界商用航空史上从未见过的大谜团。仅这一已经确知的事实,就给阴谋论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而涉事当局不可思议的信息管理,从按住关键信息迟迟不发到所发消息出尔反尔、自相矛盾,更足以让阴谋论者忙个不亦乐乎。 有难言之隐还是力不从心?   从已经确知的信息看,马航MH370的应答器是在3月8日凌晨1时21分,也就是起飞后40分钟,失效/关掉的。16分钟后,其ACARS(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没有按预定时间自动向地面发出信号,说明它在过去半小时内已经失效/关掉。在商用航空如此发达的今天,地面控制系统应该马上就意识到飞机上已有不寻常的事态发生,而当即采取包括调遣军用飞机追踪在内的应急措施,但马来西亚航空当局显然没有这样做,而且马航直到7时24分,离飞机正点着陆已经过去一个小时之后,才告诉等候在北京机场的家属“与飞机失去联系”。在10个国家都在“失联”周边海域搜寻了整整一个星期之后,马当局在西方媒体报道和分析的压力下,才公布了飞机在失联后曾折转并飞行了近7个小时的关键信息。英国卫星公司Inmarsat早在3月12日便与马调查人员分享客机可能坠入南印度洋的相关数据,但9天后,马方才在北京丽都饭店披露了卫星与客机的6次握手信息。   这样一来,就是没有阴谋论倾向的人也不禁要问:有关当局,你这到底是要隐藏什么?马来西亚政府也不得不为自己做出辩解:并不是有什么需要隐藏,而是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不足。   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邻居相比,马来西亚还真算安静平和,几乎不曾听说过什么大不了的天灾人祸,碰到国际航班失踪这样闻所未闻的事情就显得手足无措,似乎也解释得通。在刚刚过去的严冬中,美国靠北的城市就是遭遇再大的降雪也会运转自如,而南边的城市哪怕撒上一层薄雪就会全城瘫痪,亦同此理。然而,马来西亚在这次危机中差强人意的表现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马来西亚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步亚洲四小龙后尘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现在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以上,是中国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和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其城市建设也光鲜亮丽可媲美发达国家,地处吉隆坡市中心的国家石油大厦仍是世界最高的双塔型建筑。但是,自1957年从英国独立以来,该国虽然理论上采取的是民主政体,却在事实上保持着一党执政。执政联盟依靠改划选区和控制媒体等手段牢牢掌握着政权。一旦反对党有挑战其执政地位的苗头,他们就毫不犹豫地采取非常手段,比如几度以鸡奸罪将反对党领袖安瓦尔?易卜拉欣监禁。其实,纳吉布总理讲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但是,他在飞机失踪6天后才面对媒体,而且只抑扬顿挫地念了一个声明,并没有接受提问。当有记者向其下属提出让他召开一个正规的记者招待会时,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去看场电影吧。”他们明知这已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大事件,所面对的已不再是小绵羊似的国内媒体,却不打算做进一步的改变以迁就挑剔的媒体。 阴谋论成了暂时的心理寄托   虽然马方让好事的记者们自找乐子消遣,但是,人的大脑可不是那么容易消停的。为了使大脑安宁下来,信念就会无所顾忌地嫁接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之上。很多阴谋论就是这么形成的。   康德在《权利的科学》中曾分析道,当我们无法证明某事的存在时,就会试图证明它不存在;当两者都不能证明时,就会接受那种更为有利的可能。对马方来说,要接受是自己的航班故意偏离航线,尤其是其中存在飞行员劫机的可能性,无疑非常令人难堪,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将军方雷达监测到的不明飞机承认为马航MH370。 全世界范围内,包括美国自身,都有15%左右的人相信美国政府才是“9?11”真正的幕后策划人。而更多的美国人则确信美国政府和“9?11”调查委员会并没有彻查“9?11”事件,故意隐瞒了很多事实。   而对中国人来说,承认一种已被确知、容易识别的威胁,总比认识一种新的、不确定的人为威胁,更容易被认知系统接受。比如,在刚听说马航MH370失去联系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中就有恐怖袭击的猜想,而当听说有两名乘客是利用失窃的护照登机的时候,我们的猜想就得到了“有力佐证”。因为刚刚在昆明发生过暴恐事件,这次劫持飞机的恐怖分子的背景也就“大致确定”了下来。等到知道了丢失护照的是意大利人和奥地利人,近似的样貌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有力佐证”。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