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滨江时报道看20世纪20年代旅俄华侨华工群体.docVIP

从滨江时报道看20世纪20年代旅俄华侨华工群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滨江时报道看20世纪20年代旅俄华侨华工群体

从滨江时报报道看20世纪20年代旅俄华侨华工群体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后几十年,哈尔滨是华工赴俄最重要的中转站。《滨江时报》是近代哈尔滨民办报纸中寿命最长的报纸之一。在十月革命后的20世纪20年代,《滨江时报》对旅俄华工的生存状况、救济措施以及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报道和详细解析,这不仅对研究中苏早期关系具有学术意义,也对理解和处理当下中俄关系具有借鉴作用。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关键词:华工;苏俄;滨江时报   中图分类号:K835.12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5)03-0075-11   华侨华工问题一直是中外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与我国学者对东南亚、美国、欧洲华侨华工的研究比较,旅俄华侨华工研究相对薄弱和滞后,并且主要集中在十月革命前后这一历史节点和旅俄华侨联合会这一重要组织两个方面。本文是对十月革命后20世纪20年代苏俄远东地区华侨华工的研究,是对旅俄华侨华工整体研究的补充和延续。   一、华侨、华工、旅俄华侨华工和《滨江时报》   “华工”的一种解释是:“自17世纪起到20世纪初因生活所迫或因被诱骗从中国东南各省沿海口岸流落到东南亚和美洲各地的劳动人民。过去外国人称这些人为‘华工’。”另一种说法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当时的中国政府派出支援协约国的中国劳工”。华侨是指“侨居国外的中国公民。中国政府派往外国的公务人员、留学生、劳务人员和出国访问、考察、讲学、游历的人员以及经常出入境的中国边境地区的居民,不是华侨。已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人是外国公民(亦称外籍华人),也不是华侨”。李永昌指出,华工是“近代史上为生活所迫自愿前往或被人拐骗、招募到国外谋生的中国人”。他强调:“华工是华侨的组成部分,但它又并非一般的侨民,而是指那些在国外受资本主义剥削和奴役、靠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中国人。”可见,相对主要从事商业等活动的华侨,华工是在国外从事体力劳动的中国人,但是海外华侨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华侨华工不仅仅受国外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奴役,也受十月革命后苏俄地方当局的勒索、役使。并且,与东南亚、欧洲、美国华侨和华工比较,旅俄华侨和华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出现大量旅俄华侨华工。这基本有经济、投机和政治三个因素,首要原因当然是经济因素,即获得更高收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建华指出,华工赴俄的路线大致有四条。第一条是从与俄国接壤的东北各边境地区入俄境。水路:兴凯湖一乌苏里江、兴凯湖-乌苏里湾、珲春-图们江-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陆路:哈尔滨-绥芬河-滨海省、满洲里-外贝加尔。哈尔滨是华工赴俄最重要的中转站。第二条是从山东烟台(时称“芝罘”)经海路赴俄。烟台是位居哈尔滨之后的第二大华工赴俄中转站,也是赴俄第一大水路口岸。第三条是经赤峰中转陆路达俄国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赤峰码头成为山东短工出发的主要中转站”。第四条路线是从大连、营口和安东(丹东)到俄国远东地区。   “在近代哈尔滨众多报纸中,《滨江时报》以其影响大、创刊时间长而闻名。”《滨江时报》“经历了北洋军阀、国民党和日伪统治3个历史时期,是近代哈尔滨民办报纸中寿命最长的两份报纸之一”(另一份是《国际协报》――笔者注)。《滨江时报》于1921年3月15日在哈尔滨创刊,主办者为直隶盐山(今河北省黄骅市)范氏兄弟;二哥范聘卿任经理,四弟范介卿任社长。馆址最初设在道外裤裆街原《远东报》发行部,后迁南头道街华俄运输公司楼上。这是一家发行份数虽少而出版时间较长的民办大型报纸。《滨江时报》的办报宗旨是:“崇尚德道,提倡实业,维持东亚和平。”《滨江时报》在东北各地和京、津、沪以及苏俄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伊尔库茨克等地都设有分馆或代表处,国内报道较为灵通。1937年10月31日,《滨江时报》出版到4996号时,奉命终刊,与《国际协报》、《哈尔滨公报》合并,出版《滨江日报》。   1992年和1993年哈尔滨市图书馆编辑的《馆藏建国前中文地方报纸篇目索引》显示,从1921年4月至1930年1月,《滨江时报》关于旅俄华侨华工的相关报道就有120条左右。张岩在《(滨江时报)研究》一书中,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但没有展开详细论述。   二、旅俄华侨华工群体生存状况   旅俄华侨华工多数来自我国东三省、直隶、山东、山西、湖北等省,而山东人数最多。由于华侨华工人俄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以及统计方法、标准的不同等原因,关于旅俄华侨华工的人数统计一直是个难题,中俄双方都很难得出一个比较确切的数据。1917年12月17日中华旅俄联合会函件中写道:“自上年夏间以来,招来华工,其数已逾十万。”中国驻俄使馆劳务专员提供,一战期间,在俄华工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