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馆藏北魏石塔源流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博物馆馆藏北魏石塔源流初探

上海博物馆馆藏北魏石塔节源流初探   【摘要】上海博物馆现藏一座北魏佛像石塔节,图像元素十分丰富,有佛、菩萨、道,有龙、飞天、狮子、骆驼、鹿等。其佛塔形制、雕刻技法、造像的形象及服饰、辅助题材的造型均以多样化面貌呈现。对石塔节进行分析,可以追根溯源,猜想具体创作年代,可以窥见蕴含的文化内涵。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关键词】北魏;石塔节;佛塔;造像;辅助题材   上海博物馆现藏一座佛像石塔节,塔刹、塔基佚失,仅余石塔的一节塔身,铭文亦不可见。上海博物馆将其年代标示为386-534年的北魏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对石塔的形式分析,与有确切纪年的同类图像对比,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将其创作的时间范围进一步缩小,并对其源流及象征意义做出一些猜想和判断。   一、石塔节形制特点――与云冈、龙门石窟北魏佛塔的比较研究   北魏的佛教发展轨迹,从云冈、龙门两个石窟可窥一斑,作为重要题材的窟中佛塔,可作为我们研究上海博物馆石塔节的参照物。   参阅相关文献,云冈石窟的开凿前后60余年可分为三期:一期,文成帝时期(460-465),此期没有佛塔的雕造:二期,文成帝至孝文帝迁都洛阳前(465-493);三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至孝明帝正光年间(493-524)。龙门石窟在北魏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开凿,年代上与云冈二期相衔接。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北魏佛塔的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雕刻技法。作为一种较晚的技法,规则塔龛式的雕刻在云冈石窟二期的浮雕塔中没有出现,在云冈石窟三期中也仅为一例。规整塔龛在龙门石窟出现最早,也是其他地区少有而该地区独有的形式,在龙门石窟唐代的佛塔雕造中,塔龛的做法开始大量使用。   (二)表现形式。云冈石窟二期浮雕塔均是以双塔或者窟龛间装饰的形式出现的,没有单体塔。云冈石窟三期也出现单体塔,但是成双组的浮雕塔仍占上风,处于小龛的左右,起装饰作用。龙门石窟北朝浮雕塔全部是单体塔,浮雕塔摆脱了窟龛装饰物的形式,成为一种独立的崇拜对象。   (三)塔身型式。云冈石窟二期塔的塔身宽矮,龙门石窟塔的塔身略显瘦长。云冈石窟二、三期在塔身上较详细刻绘木建筑结构,龙门石窟多直接在塔身上凿刻佛龛,除了塔檐外很少刻画建筑细部。   对比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北魏石塔节:此石塔节为四面塔制的单体实体塔,四面皆为近乎长方形的梯形,高度略大于宽度;每面都有独立的雕刻题材,装饰物件刻画简洁,主体形象突出鲜明;图案间也基本以方块分割,雕刻技法采取减地平汲法,塔龛形制规整。容易看出,此石塔节至少是云冈石窟三期后的风格,与龙门石窟的佛塔更为相似,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在云冈石窟三期约30年时间内有个平行发展的阶段,由此也能大致推断石塔节的雕造时间在云冈石窟三期和龙门石窟开凿之后,即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   二、石塔节造像的形象与服饰   石塔节的四面,均以佛、道造像为主体,占据每面的三分之二,以横线隔断的另外三分之一的矩形空间里,分别辅以龙(图1)、飞天(图2)、狮子(图3)、骆驼和鹿(图4)的图像。以下我们将详细解读四面主体空间里的造像特征:   (一)图1是并列的一道一菩萨像   道像头戴小冠和帻,上着交领宽袖短衣,胸部束带,下着裳,跪坐坐姿,足露于外,左手持扇形麈尾。菩萨像头戴花冠,身着华贵披肩,右手握衣角。道像笄冠与菩萨花冠的形制清晰可辨,道像面容较菩萨像更为清瘦,麈尾则标示出道像和菩萨像的显著区别。   道像大袖末端呈锐角状的特点类同于陕西泾阳北魏纪年的道教造像石碑“泾阳模式”的典型袖角风格,如北魏延昌二年(513年)的张相队造天尊像石(拓片)、515年盖氏造三尊式道教像石和521年“举家二十人”造天尊像石等。胡文和将陕西496-527年的(道)佛造像归为北魏后期作品,又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永平至孝昌时期(508-527),这一时期“早期印度、西域式服饰的佛像逐步被南朝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美术作品所取代,在龙门石窟北魏后期的造像中显而易见”;而道教造像,在北魏早期造型和服饰与同时代佛像几乎混淆不清,从第二阶段开始参照现实社会中士族的形象,出现了秀骨清像的造型和衣饰褒衣博带的风格,成为这一时期道教造像的主流。此处北魏石塔节的一道一菩萨像,正符合这一风格的概括,显而易见,此处的道服是短衣胡服和南朝褒衣博带式汉服的融和,菩萨像更是典型的褒衣博带式。因此,石塔节的创作在时间上可大致推断在508年之后,在地域上也可看到西北胡地、北方汉地及南朝文化融和的痕迹。   (二)图2是一佛二菩萨   佛为坐像,高肉髻,宽博大衣,胸前垂出内衣结带,左甩腕上,肩部衣纹向两侧垂展,结跏趺坐,胸下腹间衣纹中垂,遮住双足,坐方形坐台,衣裾下垂形成密褶,满遮座上。此像与四川博物院院藏茂县出土的永明元年(483年)南齐石造像的坐佛(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