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图说保明代古城墙
图说保定明代古城墙 编者按:郝毅生先生今年八十二岁,他是土生土长的老保定,自幼与发小经常到城墙上玩。1949年3月在保定市公安局工作,期间曾在南城门、西城门站过岗,熟悉城墙上的一砖一石,特别是目睹了老城墙的拆除,印象深刻。他以前也有过描述保定古城墙的文字见诸报端,但并未深究。近日,他根据有关志书记载及当年的笔记重写保定古城墙一文,厘正了过去记述中存误之处,再现了古城墙原貌。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保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史和1000多年的建都(州)史。据《宋史》和明清《保定府志》及《清苑县志》记载:自北魏太和元年(477年)置清苑县,治所在今保定市区东北部(马庄西今省监狱一带),直至唐代无变更。北宋建立后,今保定北部一带是与辽国交界的边陲之地,由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建隆元年(960年)于清苑县置保塞军(军与县同级)。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北伐失败后,为巩固北部边防,翌年令幽州行营都部署刘遇修筑保塞(清苑县)军城。清苑县城原在保定城东北,后因流经该城的徐水(即漕河)改道,刘遇始筑今城(今保定),并引徐水与一亩泉河合流,经今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清苑县为保塞县,后又升保塞军为保州,保州城营建仍在继续。到宋淳化三年(922年),李继宣任保州知州时,保州城的营建已竣工。据《宋史》载,建城后的保州城,修筑了夯土城墙,建营舍1500多处。开挖了护城河,造船百艘,入鸡距河以运粮。不仅增强了城市的防御功能,而且方便了水运,由此,保州始具城市规模。 宋宣和七年(1125年)辽国在宋、金联合进攻下灭亡。灭辽以后,金借故向宋挑衅,兴师南侵,终于在金天会五年(1127年)将北宋灭亡,保州也被金兵攻破。金天会七年(1129年),在保州设顺天军节度使,并对已毁的城墙加以重修,保州的军政地位也随之提高。 金贞?v元年(1213年),蒙古军攻陷保州,全城被毁,成为一片废墟,保州治所迁移满城。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成吉思汗授汉军将领张柔为保州等处都元帅。次年张柔因满城地狭将州治从满城迁回保州,令副帅贾辅、计议官毛正卿、苑德(清苑人)主持在废墟上进行规划,重建城池,城周11里,比宋金时的保州城有所扩展,这次重建,奠定了保定城墙格局的基础,以后历代虽有重修,但基本格局未变。元代统一北方后,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保州为顺天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之名由此而来。 明代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后,为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建文四年(1402年),都督孟善在原土城基础上加固,以砖石砌四门瓮城,增女儿墙垛口3710个。弘治五年(1492)都指挥张溥再次对土城进行修复。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以来,蒙古瓦刺军和鞑靼军不断向关内进犯,为了适应军事防御的需要,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从知府张烈文和以后两任知府贾淇、章时鸾前后3任,历时5年才完成了保定城墙由土筑到砖砌的全过程。 据雍正十三年(1735年)《畿辅通志》载:保定府城周长12里零330步,共计4650步,折合成7.750米,墙高11.6米,顶宽5米,底宽11.6,城壕(护城河)宽10米,深5米。墙基上铺以巨型条石(长约1.30米,宽70厘米),石下筑糯米浆合拌的石灰土(类似现在水泥),基槽既宽且深,并依地势高低裸露出地面三五尺不等。墙体用青砖包砌,中间用黄土层层夯实。城墙顶部每隔一步有一垛口,在垛口中间有射箭口,每个垛口下方都有排水口。城墙四面外侧墙体每隔一定距离便修筑一个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史称“马面”可以使防守者从墩台两侧攻击敌人,1949年初笔者所数整个城墙上共有54个,四面城墙个数不一,现仅存1个。 城周有4座城门,东门名“望瀛”、南门名“迎薰”、西门名“瞻岳”、北门名“拱极”(注:四城门额皆无题写城名,人们只能从志书中知道它的城名)。每座城门的外侧,都建有半圆形瓮城,正城门和瓮城门上都建有正楼和谯楼。各城楼下均是拱型门洞,洞宽约6米,洞深约11.6米。各城门均有两扇用铁皮包的厚重木城门,门上有横竖排列有序的铁门钉。正城门洞正朝向,瓮城门洞朝向各异(西门向南,东门向北,南北门均向东)。在每个瓮城里面对正门均建有一座小庙,东门是三元宫,西门是三圣祠,南门是关帝庙,北门是真武庙。城墙四角各有角楼一座,南城门正楼东边有一亭式小楼名“魁星楼”,楼东侧有一小碑亭(保定解放后有碑无亭)。此外,还在南瓮城门洞南侧墙上留有一小洞,里边有一尊巴掌大的砖雕小卧佛。人们以“巴掌”和“八丈”谐音称之为“八丈大的卧佛寺”,也是老保定的一处名胜。 各城门正楼内侧两边建有通往城楼的人行马道,马道长约百米,以利上下。四城门一侧下边各建有水门,西水门在西门之南,从护城河东岸小石闸引一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