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老养,到底靠不靠谱
以老养老,到底靠不靠谱
7月14日,22岁的段冬临坐上了北上的火车,和团队伙伴一起前往北京考察3D打印项目。这是他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项目之一,另一个是已孵化成型的公益项目――颐年养老服务中心。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该中心自去年6月在成都注册成立以来,已有100余名老人登记在册。“我们想让有同种经历、同种爱好的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累积服务时长,等有需要了再用时长换取服务。”这是段冬临的初衷,颐年养老服务中心“以老养老”的模式由此萌芽。
1999年,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上世纪50年代的人口激增,以及70年代末独生子女的增多,让我国老龄化时代像一股“银色海啸”般凌厉迅猛而来。各种应对中,“以老养老”模式高调登场。
构想终于成真
被问及为什么会关注养老领域,段冬临的回答是“凑巧”。
2015年,段冬临还是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大二???学生,经常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因“凑巧”看到国家统计局网站关于老龄化问题的消息,于是和几名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养老项目团队。2016年,在第三届“创青春”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该团队推出的“颐年养老服务中心”获得了公益组二等奖。段冬临乘势与成都市高新区桂溪街道办合作,完成了服务中心的注册。
起初,段冬临是想做一个老年人与养老院之间的中介平台,为不同类型的老人匹配相应的养老院。可调查发现,不少老年人的退休工资收入不多,“比如我爷爷,退休工资3000多,如果去养老院,工资所剩无几,更别提那些没有退休工资的老人。”段冬临说,赚他们的钱总觉得过意不去,于是转为做养老公益项目。
为了解决操作难题,团队8名成员兵分三路,向外取经。成员王俣龙赶赴日本奈良考察养老中心,段冬临奔赴台湾考察当地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这两地的老龄化问题突出,有借鉴意义。其他成员在成都各大养老院走访考察,分析当地老人养老的心理需求。
老年意味着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比如健康、工作。很多人退休后感到生活空虚,需要找有意义的事来填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提出,一些退休后的老人身体好、有创造力,是潜力巨大的银色资源,应对他们进行二次开发。段冬临团队敏锐地捕捉到这点,认为低龄老人可通过帮助高龄老人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
为了吸引更多低龄老人参与,他们借助“时间银行”的概念推行“以老养老”。“比如从事化工行业的人,有的50岁左右退休,尚有劳动力,能帮年长的人做做家务,再把服务时长累积存入档案。他们将来有需要了,再以存入的时长换取同等时长的服务。”段冬临解释,提供服务者不限年龄,只要身体健康、有服务能力就行。
在该项目的设想里,还有几个限定词:同种经历、同种兴趣、同种爱好。因为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养老院里的老人相互之间有隔阂,不交心。“如果他们有共同经历或爱好,交流会更顺畅,也更走心。所以才想让同类老人结对子。”段冬临说。
但起初老人们并不相信他们。当段冬临向老人们介绍颐年养老的做法,鼓励其参加时,对方总报以不信任的眼光。为了打消老人疑虑,段冬临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寻求政府合作。
2016年初,段冬临拿着一本厚厚的颐年养老项目策划书,敲开了成都市桂溪街道办社事科的门。这个胖胖的小伙子介绍该项目的场景,让科长黄煌至今记忆犹新,“这个模式确实可行,而且他们很有诚意,看得出是在做实事,就给他们注册了。”为了扶持该项目,街道办还拨出一笔1万元的社会组织奖励扶持金。
经过一年的磕磕绊绊,2016年6月,颐年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段冬临的构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铩羽而归的试水
一年刚刚过去,目前,在颐年养老服务中心登记在册的老人已达100多名,其中50岁到59岁的老人有30余名,60岁及以上的老人有70余名。
早期调查中,有61%的子女不愿把父母送进类似养老院的地方,因此颐年养老服务中心采取低龄老人上门为高龄老人服务的方式。长期从事养老工作的成都桂溪街道办社事科主任科员高国容认为,颐年养老的设想很好,但难以持续,“已付出劳动的低龄老人需要服务时,这个机构还存在吗?它到底能维持多久?”
高国容的担心应验了。据段冬临透露,中心目前实际开展服务的只有七八对老人,主要做家政服务。服务结束后把时长记在表格上,双方确认签字,最后由团队成员统计归档。由于成员均为在校大学生,不可能全职参与,加上没有多余的经费聘人管理,该项目暂时搁置。
已经付出劳动的低龄老人怎么办?段冬临之前打电话回访过他们,对方表示自己并没有付出太多?r间,过程很愉快,能够接受这个结果。“虽然他们没有责怪,但我还是很内疚。”
这种“以老养老”的构想还曾出现在广西防城港市,该构想是依托于建立有形的“银族工程学院”,配套一系列的服务设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