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中诗歌教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谈中诗歌教学

再谈中专诗歌教学   【摘要】在当今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诗歌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以教授课文《声声慢》和《孔雀东南飞》为例,从诗歌教学的诵读和探究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如何使诗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诗歌;诵读;探究   Discusses the specialized middle school poetry teaching again   Cai Meimei   【Abstract】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language teaching, the poetry should obtain more values and the attention now. This article take professor the text “Slow” and “the Peacock flies southeasterly” as an example, from poetry teaching’s reading aloud and inquired into that two aspects further elaborated how to cause the poetry teaching to receive the good effect, stimulates the student bigger study enthusiasm.   【Key words】Poetry; Reading aloud; Inquisition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5071(2011)03-0179-02提起诗歌,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春花秋月、大漠孤烟、姹紫嫣红、孤藤老树等等的景象,虽然毫不相同但却一样让人感觉到美丽与陶醉。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孕育了无数杰出的诗人,诗歌在我们璀璨的中华悠久文明中,是最明亮的一颗星星。诗歌不仅仅是人文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认真去传承与发扬。   本人在中专执教语文近五年,发现现在的学生急于求成,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学这个有没有用”。虽然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偏重于实用,但一些经典的诗歌仍然有被收录在教材中,对此,我十分认同。我认为不管到任何时刻,语文的审美性与文学性都不能丢弃,我们在讲究实用之外不能忽略了美,更不能割裂了语文的含义。下面,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谈一谈。   1诵读发现字词之美   我今年教的是中专二年级的语文,在今年所教授的三十多篇课文中,学生学习兴趣最浓的是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与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这一个发现让我十分惊讶,原先我以为因为时代的久远学生会对古诗兴趣不大。但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我发现关键在老师的引导与教学。诗歌的学习没有诀窍,诵读是一条必经之路。我在教导这两首诗歌的时候,把诵读放在了首要的地位。例如《声声慢》,开篇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在教学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不停诵读,找出这十四个字的特点以及理解诗人的动作与心境的变换。学生首先发现了它们是“叠词”,其次学生们感悟到作者的动作先是寻觅一番,而后发现周围一片冷清,心里觉得十分凄凉,更是一片戚戚然。叠词的运用以及反复强调,再次凸显了作者的愁绪,诗句中十四个字,虽无一字是愁,但实则景景是愁,处处是愁。套用作者的最后一句,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愁绪也强烈地感染了读者,叫人不禁沉浸在诗人的愁怀中无法自拔。   而当我讲解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一句时,我要求学生一再地朗读,特别注意读到“雁过也”时,要放慢速度,特别把最后一个“也”字拉长,要读出那种大雁飞过的感觉。这句话诗人写得特别好,不仅有形,而且有声。我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看着大雁飞走,感觉周遭的一切物是人非的悲痛。   当我提问“大雁的鸣叫真的伤心吗?为什么?”学生回答说不是的,是因为诗人的心情悲伤,所以听见大雁鸣叫的声音也觉得很悲凄。我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列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告诉学生在诗歌中,一切的景语皆情语,因为诗人自己感动,于是看见花在落泪,诗人不愿意别离,所以听见的鸟鸣叫得心碎。这就是文学的美,没有科学根据,只凭借着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去体悟那一种深沉的美丽。学生听后不停点头,我也收到了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2探究擦出思想的火花   现在中专的课本里常选用一些现代的励志小品文,这些文章当然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然而那些经典传统的诗歌,除了能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同样能够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擦出思想的火花。新课标中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