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唢不发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没有唢不发亲

没有唢呐不发亲   唢呐,古称琐嘹,又称喇叭,是我国吹管乐器的一种。大约在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今伊朗)、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最晚不过16世纪,到明朝中期时,唢呐已经在我国20多个民族中广泛流行。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我国的唢呐虽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但多为木唢呐,即主体部分的杆子是用红木、柏木等木材制作而成。位于四川东部的大竹县出产一种竹唢呐,在材质、造型方便别具一格。大竹民间“没有唢呐不发亲”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也让这里成了“中国竹唢呐艺术之乡”。   爱吹唢呐的竹乡人   “川东绿浪接天咏,竹乡唢呐别样红”。在四川省东部和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由西向东呈南北走向平行展布,大洪河、白水河、御临河蜿蜒其间,形成“三山夹两槽”的独特地貌(川东方言将两山之间最低洼部分中简称“槽”)。盛夏的一天,笔者在友人的陪同下,探访住在槽里(山底)的四川省非遗项目――大竹唢呐代表性传承人胡知全。当我说明来意,胡先生为我们娓娓道来……   大竹县俗称“川东”,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置县,迄今有1300多年历史,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大竹的唢呐据说可溯源到700多年前的金、元时期,那时,槽里的文娱活动除了唱山歌外,就是吹唢呐,打锣鼓。官府每年举办“迎春”、“打春”等时令性节气庆典活动,专门雇请民间吹打乐手演奏,在民间每逢庆丰收、度佳节、祝新婚、庆寿诞或祭祖先、举丧事,人们都要击鼓弄管吹打一番,唢呐匠、鼓乐手等手艺人十分吃香。大竹民间很早就有“没有唢呐不发亲”的传统,并一直沿袭至今。   清代诗人王渔华就曾在诗中写过大竹的竹子和唢呐:   竹山溪口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   铜鼓蛮歌争上月,竹林深处拜三郎。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竹人富而思乐,唢呐、锣鼓简直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吹打活动更是蓬勃发展,如雨后春笋。全县50个乡镇,有450个乐队,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   唢呐吹奏出其勤劳、朴实、豪放、铿锵、粗犷的风格,正是的大竹人性格之鲜明写照,表达对恶劣自然环境的征服,追求情感奔泻和精神愉悦,显示生命的活力,既调节身心,又消除劳作的疲惫,能促进改造自然,由精神化物质,从而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五声定音的“老杆子”   罗汉竹生长于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具有竹壁厚实、竹节短、口型差较小、能抵抗湿热高温、不易开裂、音质共鸣等优点。利用这一天然资源,大竹人仿照木制唢呐的形状,用本地罗汉竹潜心研制成竹唢呐。经过700多年的发展,大竹人的竹唢呐制作工艺至臻至美。   竹唢呐由哨(当地艺人称之为“叫口”)、天心、杆子和喇叭四部分构成,木制唢呐用的“叫口”是芦苇管,而竹唢呐用当地“野麦”杆做成(其杆壁厚薄、老嫩、大小适宜,以春分时采摘为佳)。杆子用罗汉竹制作,以农历九九重阳节后砍伐的罗汉竹为宜,杆子依照长短大小,分为“头膛杆子”、“二膛杆子”、“三膛杆子”。“三膛杆子”是竹唢呐的基础部分,也是重要环节。在杆子前端有个扩音的竹喇叭,是竹唢呐的核心组成部分。竹喇叭系采用当地产黄竹剖竹蔑丝编织成喇叭状,当地人取名为“蔑篓篓”。然后,刮桐油石灰于竹喇叭上,灰干后经打磨上土漆,自然荫干才算定型。竹喇叭套于杆子下端,可活动和拆解。唢呐短者不盈尺,长者可达丈余。1995年10月,胡知全等艺人曾成功研制出长达1丈2尺8的竹唢呐。   竹唢呐为六孔(均在上面),采用五声(商、宫、角、徵、羽)音阶定音,又名六孔唢呐,或名“老杆子”,区别于七声(1、2、3、4、5、6、7)音阶定音(正面7孔,后面1孔)的木唢呐,当地艺人也称八孔唢呐为“新杆子”。最初,大竹人在给竹管确定孔距时完全凭着感觉,甚至以自己5根手指关节的长短在竹管上比划而定,所以竹唢呐产生之初,发音是不准确的,经过漫长的制作实践和吹奏摸索,最终才准确定位了孔与孔之间距离。   演奏高手:四支唢呐一齐吹   民间有“胡琴三担米,唢呐一早晨”的说法,意思是说唢呐比较好学,一个早晨就可以学好。其实竹唢呐跟其他民族乐器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况且,竹唢呐曲牌数以百计,即使是流传甚广且常用的曲牌也够唢呐手操练三年五载。竹唢呐以天然形状的罗汉竹制作而成,即不可规范也无法精确杆子的长度、厚度等,受这些不利因素制约和影响,杆子的精度、内径、厚薄等都存在差异,由此直接影响并导致音色、音质、音韵等变异。用“麦草”制作的“叫口”,又加大了吹奏者的难度,必须在舌、唇、气的细小技法上进行苦练,要练到技艺娴熟实非一日之功。   竹唢呐在演奏时独具特色,可齐奏、独奏、重奏、轮奏、联奏,名目繁多,表演中起、承、转、合、轻、重、缓、急配合默契,相映成趣。常见的表演形式是两支竹唢呐主奏,另外三至五人敲响锣鼓进行伴奏。竹唢呐表现形式多样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