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为价值认同非盈利艺术机构
作为价值认同非盈利艺术机构 一、一幅讽刺画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芝加哥的第一位黑人市长哈罗德?华盛顿刚刚连任,却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他在芝加哥的黑人社区中有着非常高的威望,所以他去世后不久,就开始流传一张海报,微笑着的他和耶稣一起飘浮在芝加哥城市的上空;海报的标题为“Worry Ye Not。然而芝加哥艺术学院的一位学生大卫?尼尔森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哈罗德?华盛顿已经被神化,而这是不应该的。一九八八年春天,尼尔森正在申请一份年度奖学金,在为此申请所提交的作品中,他画了一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更为强调“人性之光”的哈罗德?华盛顿的全身正面肖像,Mirthand Girth(取自美国加州一个肥胖男性同性恋俱乐部的名称)。在这幅作品中,黑人市长面无表情,穿着白色的胸罩、丁字裤和吊带长筒袜,手上还握着一支铅笔。这幅画面的内容来源于一个传言,据说当华盛顿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医生们发现他笔挺的西装下穿着女性的内衣。另外,据市长的助理所说,他正是在弯腰去捡地上的一支铅笔的时候突然发病的。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一日,这幅作品与其他参与这次奖学金竞争的学生的作品一起开始在校内的一个空间中获得展出。这个展览并不对外开放,只针对本校师生和负责该奖项选拔的评委。然而展览于早晨刚刚开放,这幅作品立刻在参观者中引起了不满,有人开始给学校有关部门打电话,抱怨这幅作品是对这位受人尊敬的市长的亵渎。很快,消息传到了此时正在召开的市议会会议的现场,波比?拉什议员即刻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出芝加哥市政府将在下一年度停止对芝加哥美术馆的财政拨款(芝加哥艺术学院为芝加哥美术馆所下设的学校,前者教务及其他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归后者董事会决定),除非美术馆立即为展出这幅作品道歉。议案中提到“大卫-尼尔森显然有着精神上的错乱和心智上的病态”,此议案当即获得通过。随后立即通过的另一个决议是,芝加哥美术馆必须立即从这个展览中撤除这幅作品。随着两份决议的通过,一群议员带上决议离开会场,直奔美术馆而去。 在警察和当地媒体的簇拥下,先到展览现场的两位议员(其中一位还向现场的其他人展示了他所携带的手枪)当场将作品从墙上取下,将画面对着墙摆在了地上。在他们离开的间隙,又有学生将作品挂回了墙上。之后到场的三位议员再次将作品从墙上取下,并试图带出学校,但在学校工作人员的阻止下,他们将作品带到了校长安东尼?琼斯的办公室。此时的作品上已有了一条十三厘米长的裂痕,并且被包在了黄色牛皮纸中。一位议员威胁要在办公室中烧掉这幅作品,但被现场的一位警官阻止。在芝加哥警察总局直接给现场警察下令的情况下,三位议员在警察的保护下登上了正在门外等候的警车。警车在议员和学生以及民权组织互相对骂的阵势中缓缓离开现场,整个过程在当晚本地电视台的节目中获得转播。而那幅画被暂时扣在了警察局。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美国民权自由联盟(ACLU)出面从警察局拿回了这幅画,还给了尼尔森。六月二十三日,ACLU代表尼尔森起诉了在电视转播中出现的三位带走画的议员,认为他们侵犯了由宪法第一、第四和第十四修正案所赋予尼尔森的自由表达和私人物品不受无理扣押的权利。这个案子的判定和申诉过程从地方法院一直到联邦法院,持续了近六年,各级法院均判定ACLU胜诉。一九九四年二月,联邦法院的终审裁定认为,官员并没有在私人区域中去取下一幅具有冒犯性的艺术作品的权力(芝加哥美术馆及艺术学院为私立机构);同时尼尔森的画既不会引起“种族骚乱”,他本人也没有表现出这样的意愿。最后尼尔森为此获得了九万五千美金的补偿,这个赔偿的数值在同类诉讼中是很低的。这幅画从那以后从未被展示、销售和修补过;而芝加哥在这个事件中倒是取代波士顿戴上了“美国审查之都”的帽子(波士顿曾在1960年代因为威廉姆?博罗的《裸体午餐》所引发的审查和诉讼而获得过这个称号)。 二、胜诉之后的致歉 笔者对上述案例的细致回顾,并非打算在此讨论美国的言论自由、民主政治或者法律体系等方面的话题。这个案例有意思的是,许多不同的个人和团体被牵扯了进来,其中包括艺术家、学校、议会、政府、法院、民权组织、学者、黑人组织和宗教团体等等。同时,在这场纷乱的争执中,每一方的卷入者都拿出了足以令人信服的、来自于道德和法律的理由。尽管法律最终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判决,但实际上类似的事件之后也经常可以看到,而类似的争论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上演。作为一名曾经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攻读“艺术管理与政策”专业,并且从事艺术相关工作多年的人,通过这个案例来了解、思考美国艺术机构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相关的话题,就具有特别丰富的解读可能。 从事件发生的那天起到六年后尘埃落定,芝加哥本地及全国媒体对其进行了密集的跟踪报道。同时在各种黑人组织、宗教组织、民权组织、学校、知识分子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不管这个过程在表面上看有多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