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李白边塞闺怨诗看其塞防思想演变.docVIP

从李白边塞闺怨诗看其塞防思想演变.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李白边塞闺怨诗看其塞防思想演变

从李白边塞闺怨诗看其塞防思想演变   摘 要:李白对于边疆战争的态度转变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边塞闺怨诗歌也反映出其塞防思想的不断演变。第一个时期的李白对边塞的认识从未涉疆土到走马太原;第二个时期是李白进入长安之后从建功立业的热情到对黑暗政治的冷眼;第三个时期是李白北上幽州时期对穷兵黩武的坚决反对。他的边塞闺怨诗篇,真正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真善美的境界。   关键词:李白,边塞闺怨诗,塞防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如果说,战场杀敌的血腥,建功立业的豪情,塞外风光的苍茫,是边塞诗歌的主要内容,那么,李白十多首的“边塞闺怨诗”[1]通过思妇的情感和生活来反映边塞的,表现出了女性对征夫的思念爱恋、怨恨嗔怒、生离之痛和死别之悲,被称为“征夫怨妇”。本文希望一方面通过具体篇目的分析,展现诗人边塞诗歌的面貌,另一方面诗人在对边塞战争的认识上,思想不断变化,并形成一条脉络,由它串联起来的诗歌即是诗人情感喷发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塞防思想和时代的精神风貌。通过李白的边塞闺怨诗歌,透视李白塞防思想的演变,可以将其分为大致三个时期。   一、第一个时期――未涉疆土与走马太原   (一)李白《捣衣篇》“红粉楼”、“金剪刀”、“相思枕”、“连枝锦”、“真珠帘箔掩兰堂。”“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等等,无不显出李白诗中富丽的闺阁与精致的闺情,可见其模拟汉魏乐府的绮丽缠绵之风,“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闺怨与边塞相接,跨越空间的相思因为寄托了生死和前途而有了独特的魅力,具有了初唐稍作疏朗开拓的样式。胡应麟《诗薮》云:“太白捣衣篇等亦是初唐格调”,邢?《唐定风》云:“子安捣衣尚袭梁、陈,此虽绮丽有余,而神骨自胜矣。[2]   (二)开元二十三年(735),友人元演邀游太原,李白滞留北地一年之久,期间曾游北岳及雁门,有《太原早秋》等作,后也作《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回忆这段往事,有“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等句,都可见其对边塞的初步印象,有渴望建功立业的热情,有对军士驰骋沙场的赞扬。这都受到盛唐时期昂扬的爱国热情、雄壮的塞防军歌的影响。   二、第二个时期――奉诏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处在长安政治权利的中心,看政令的起草与下达,执行与结果,李白除大量应制诗歌的之外,仍有心系边关之作,如送别友人赴边,歌颂反侵略战争,反对盲目拓边的侵略战争。随着对朝堂腐朽黑暗认识的加深,感到悍将邀功与士卒血战,歌舞升平与百姓疾苦的对立,从而对边疆战事有了冷静的思考。这个转变成为这一时期边塞闺怨诗歌的基调。   边塞诗组歌《塞下曲六首》赞颂壮丽、动荡的边塞生活,表现盛唐时期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其五:有“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在爱国热情的感染下,希望妻子理解丈夫的边塞豪情,支持丈夫的建功立业。   朱熹言:“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的。”(《朱子语类》)李白边塞诗以雄豪为主,不乏细腻感人、委婉含蓄之作,用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来表示他对黩武政策的反对。《子夜吴歌?秋歌》(天宝元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王夫之以为“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3]千里月色,万户捣声,不尽的柔情,无限的希冀,构成雄阔明丽的诗境,是“有血痕而无墨痕”之作。   《关山月》(天宝二年)有“戍客望边色,思妇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把天山之外的戍客与高楼之上的思妇联结在一起,让相思之情穿越广阔的时空而对接,笔法空灵,情意绵长。及《思边》,“以下六篇,俱写思妇,因系一处。”[4]即《思边》、《折杨柳》、《乌夜啼》、《春思》、《秋思》、《春怨》,李白将女子内心的痛苦表露无遗,借女子闺怨抒发对边塞战争的不满和反省,对于边塞战争的态度由歌颂到客观冷静对待,不再盲目肯定。   三、第三个时期――北上幽州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新唐书》卷五十?志四十?兵),唐的藩镇割据越演越烈,营州杂胡安禄山“性尤狡黠,善揣人情”[5],权势步步攀升,阴蓄图谋不轨,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当天宝十载时,幽州节度使幕府判官何昌浩力邀李白北上,李白抱“且探虎穴向沙漠”之志入幽州,看到边塞人民在战祸中家破人亡的悲惨生活遭遇,认识到藩镇割据的现状,使得他本来就反对侵略战争和穷兵黩武的立场更加旗帜鲜明。当边塞战争的残酷,反映在边塞闺怨诗歌当中,更有一种凄婉动人、哀怨深沉的穿透力。   李白《北风行》、《代赠远》、《闺情》无一不“恨”。《北风行》,今人詹瑛《李白集校注》云:“诗云‘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当是事实。此诗盖天宝十一载冬,太白于幽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