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中国文字炼丹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余光中中国文字炼丹人

余光中中国文字炼丹人   2013年10月,由上海电影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电影资料馆、目宿媒体共同主办的台湾文学电影展“他们在岛屿写作” 在上海举行。电影《逍遥游》的传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出席开幕仪式并接受采访。   归来了,那曾经远射天狼星的焚鹤人。他说,西子湾是他最后的归宿。在那些铿锵的思维与文句垒迭起来的生命旅途中,余光中在中国文字的风炉里炼出了一颗丹。   少年轻狂,寻找精神上的家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九九重阳为清秋佳节,含有辟邪避难的象征。江南是个诗意丛生的地方,诗能浩然,自可辟邪,诗能超然,自可避难。这个“茱萸的孩子”在诗一样的江南诞生了。   母亲的家乡在常州武进,父亲的老家则远在闽南,大家很少回去。所以若是家里说要“回去”,那一定就是回常州,因此这个孩子也就“偏于江南”了。   九岁那年,余光中随母亲在高淳佛寺的香案下躲过日军的刺刀。   次年,随母避难上海,就读于醒华小学,后在重庆与父亲相逢。   在乡下住了七年,余光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和大自然亲近了许多。周遭大量的动植物使他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变得相当敏锐,无意中为日后成为诗人播下了感性的种子。   1945年,抗战胜利,余光中全家回到南京。紧接着内战爆发。余光中说自己的前半生遭遇了两次战争,他认为这些痛苦是个人的,也是整个民族的――抗战也好,内战也好,都是不得不经历的劫难。都说 “国家不幸诗家幸”,在这样的不幸中,他的生命开始被文学点亮。   余光中是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习读古文的。父亲秉承儒家载道的思想,喜欢教儿子《谏太宗十思疏》和《留侯论》。舅舅教的呢,都是《赤壁赋》《阿房宫赋》一类的美文。这些,一个孩子一旦喜欢上了,就再也放不下了。   余光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诗歌是在高中的教科书里。课后,他到处寻找诗歌来读,热情一发不可收。这个少年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   1947年考上北京大学后,因北方时局不稳,余光中选择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就读。一个秋天的黄昏,这个少年坐在面向紫金山的窗前,写下一首诗:   星星不见了   大海不叫了   星星去睡觉了   海也睡着了   菲昂,永别了   希腊再会了   这便是二十岁的余光中创作发表的第一首作品《沙浮投海》,讲的是希腊女诗人沙浮被恋人菲昂遗弃后,抑郁投海自杀的故事。   两年后,因内战加剧举家避难厦门,余光中转到厦门大学就读。那一学期,余光中开始一心一意做一名诗人,为了浪漫,也为了有趣。   在一堂课上,外文系主任李庆云询问同学们未来的志向。轮到余光中时,他豪情万丈地说:“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   事实上,当时余光中已在南京、厦门两地初试啼声,至少发表过七八首诗和文学评论,表现不俗。年轻的余光中因此也相当自信,甚至想和雪莱、济慈一较高低。   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热切寻找着一些“精神上的家人”,二三十岁就成名的西方浪漫派诗人济慈是他最喜欢的诗人之一。每到春天来临,他总会坐在韩国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上,在膝上摊开一本济慈的诗集,痴痴地读上一个下午。后来,他在自己的诗《吊济慈》中写下了对济慈的挚爱之情:   你在烽火遍地的人间   造一座幽邃的伊甸乐园   日落后我常去园中静坐   仰听那深藏的夜莺低啭   除了济慈,余光中的“精神家人”还有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雪莱、凡?高、王尔德等。值得一提的是,济慈的墓碑上刻着“他是名字写在水上的诗人”,而余光中却在一首诗中表示要将自己的名字“刻它在世纪的额上”。   1950年5月,余光中随父母从香港渡海来到台湾,9月,他同时考取了台大与台师大。余光中选择到台大外文系当三年级的插班生。在那里,他遇上了现实中的“精神家人”梁实秋。   当时梁实秋是台师大的老师,因为也在台大兼课,就成了余光中的老师。余光中回忆说,梁实秋一直对浪漫文学存有戒心,认为徐志摩他们太冲动了,他崇尚的小品是英国式的幽默,受王尔德的影响,也有点毛姆情结。余光中觉得听他说话很有意思,有些是真的,有些是说着玩儿的。比如台师大有个高才生,经常旷课,教务处警告那个学生不要再旷课了。等到放假的时候,教务处向梁实秋告状说,这个学生还是旷了三分之一的课。不料梁却一本正经地回答说:“很有进步!”   余光中的大学时代,台湾军政很严,工商不繁荣,文学却很兴盛。毕业后,余光中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部诗集《舟子的悲歌》。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覃子豪、钟鼎文、夏菁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在诗刊的版权页中,余光中的角色是发行人。   “蓝星”是一个非常自由的组织。诗人痖弦回忆说,和他们这些把脚后跟磨破的人不同,余光中是个把袖子磨破的学者型的诗人。   作为一个文艺青年,余光中位于台北厦门街君子巷的家中藏有一百多张古典唱片。朋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