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宋官窑若干问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南宋官窑若干问题

浅谈南宋官窑若干问题   [摘 要]南宋官窑研究是中国陶瓷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涉及到了宋元时期的审美需求、社会文化与手工业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以南宋官窑的相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为基础,对南宋官窑起源及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南宋官窑; 起源;发展过程;回顾   中国传统的瓷器制造业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后,在北宋时期终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长江南北瓷窑广布,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陶瓷烧造技术的提高,瓷器的产量与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名瓷名窑纷纷涌现,使得这一时期的瓷器制造业呈现争奇斗艳之势,各大窑系逐渐形成。   一、历史文献中关于宋代官窑的记载与考古发现   瓷器作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在这一时期也刺激了宫廷贵族的需求。汝窑天青色的釉质美,一色纯净无花纹的装饰风格反映了北宋时期官窑瓷器的审美情趣,这与民窑瓷器的风格迥然不同。于是在北宋末期就出现了《坦斋笔衡》中记载的“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虽然关于“京师”二字的解读有朝廷与都城两种说法[1],但仍然可以看出北宋后期,朝廷先是在汝州民窑中搭烧宫廷用瓷,随着宫廷用瓷需求量的增加,朝廷终于将这些民窑改为官窑,专烧宫廷用瓷,并可能增设一些其它窑场,形成了北宋官窑[2]。宋代文献中记载的“惟用汝器”也体现了这一点。   宋室南迁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宫廷贵族需求的增加,出现了南宋官窑。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引述南宋人撰写的《坦斋笔衡》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这说明了在南宋时期,先建有修内司官窑,后建有郊坛下官窑。多年以来,由于长时间寻找修内司官窑而不见,有些学者就怀疑修内司官窑是根本不存在的[3],或者认为传世哥窑瓷器就是修内司官窑的产品[4]。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关于修内司窑是否存在的争论,但是最终老虎洞窑的发现证明这些记载是可靠的。尤其是在老虎洞窑发掘品整理时发现的有“修内司窑置”款的荡箍,更进一步证实了这处窑址就是南宋的修内司官窑[5]。而郊坛下官窑则分别于1956年和1984至1986年进行了全面勘察和发掘,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出有《南宋官窑》一书[6]。   二、南宋官窑的存续时间与形成   在对宋代官窑的研究过程中,其存续时间的研究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中尤以对南宋官窑设立时间的探索最为突出。北宋晚期,曾经一度设立过“官窑”,但由于动荡的政治局势,在南宋设立之初,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重建官窑,仅恢复了一些基本建设,如建造宫殿等。《宋史》记载“(绍兴九年)癸已,建皇太后宫。”“(绍兴十三年)三月己亥,造卤薄仪仗。乙已,建社程坛。丙午,筑圆丘。”据《坦斋笔衡》云:“后,郊坛下别立新窑”。郊坛即圆坛或圆丘,是皇帝每岁春天郊祀神农氏的场所。郊坛创建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可见郊坛下所立的新窑更是后事[7]。据有关学者的研究,郊坛下官窑创立的时间应该不晚于嘉泰四年(1204年);而修内司官窑在创建之初,可能是从属于朝廷礼器局,其初建时间推测在绍兴十六年左右[8],但依据最近发现的带有纪年标识的“修内司窑置”款的荡箍推断,也不会晚于淳熙七年(1180年)[9]。   对于南宋官窑的起源,相关的研究结论也莫衷一是。一些学者通过对修内司官窑(老虎洞窑)和郊坛下官窑(乌龟山窑)出土陶器残片的比对研究,在瓷器支钉、垫饼、厚釉以及对次品采取的特殊的瘗埋制度等特点上,认为南宋早期的修内司窑(老虎洞窑)在工艺上继承了北宋末期汝窑和官窑的特点[10],同时又吸收了当地龙泉窑瓷器烧造技术的部分内容。郊坛下官窑(乌龟山窑)大致建于南宋中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局势相对稳定,随着南渡的北宋官窑窑工人数的逐步减少与技术的散失,以及越窑的衰落,龙泉窑由于自身有利条件(燃料充足,瓷土优良,技术成熟)和外部因素(地处山区,远离战争,宫廷需求)成为最具有条件设立南宋官窑的窑址[11]。而从窑炉结构上观察,郊坛下官窑的窑炉不仅形状与浙江流行的窑相同,而且其选择的倾斜度也是吸取前人的经验。在约13度的山坡上置窑,使烟囱具有良好的自然抽力,便于柴火燃烧升温,能较好地控制窑内气氛,其炉灶结构与越窑、龙泉窑可谓一脉相承。这种窑炉结构与北方以馒头窑为主要形式,并以煤为基本燃料的窑炉迥异。汝窑亦属馒头窑,因此就窑炉结构而言,郊坛下官窑不可能直接继承北宋官窑发展而来[12]。另外,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郊坛下官窑窑址的底层发现有越窑产品的残片,也说明了郊坛下官窑的建立可能与越窑有着密切关系。   关于南宋官窑的分期与年代问题,通过对南宋官窑的瓷器进行分组,并参照相关的纪年墓葬和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