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苏轼、辛弃疾词作风格差异性
略论苏轼、辛弃疾词作风格差异性 摘 要: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的重要代表,他们的创作确定了词在文坛的主体地位,词不再是余力而作的小众,而是直抒胸臆的大作。虽然苏辛对后世豪放词有着深远影响,但二人在词风上却呈现出不同特点:苏词具有超然旷达的豪放,充分显示出其坦诚旷达的胸怀;而辛词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凸现出悲壮的意味。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旷与壮,本文将从词的题材和意境两方面分析、探究二者各自不同的差异性。 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豪放词 差异性 苏轼和辛弃疾称得上是豪放词的大家,世人习惯将苏辛并称,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人词风毫无差别。时代、环境、个性诸因素影响下的苏辛词风,同中见异,各具神采。 苏轼生活在北宋相对太平的时代,他学际天人的知识修养使他成为一个超然旷达、理想型的诗人,在人生艰难的历程中,他既能坚持操守,又能随遇而安,面对险风恶浪,始终处之泰然,这是其词轻易不言痛的主要原因。而辛弃疾生活在动荡的南宋年代,国势衰危,饱受异族侵略,他积极主张抗金复土,战功卓著,但却屡遭投降派嫉恨,雄才大略无法施展,因此抒写抗金复国的抱负、倾诉壮志难酬的愤慨便成了其词的主旋律。[1] 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其中的差异性。 一、从题材内容看 1.写人 苏辛作品有大量写人之作,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既是他倾慕的对象,又是其自我的化身。他写这首词时已届不惑之年,面对三十岁已建功立业的周瑜,联想到自己空有抱负却一事无成,年华老去又被贬黄州,不禁感慨万千:“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虽有些许伤感,但仍表现出其一贯的豁达、乐观的天性。末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虽带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但又有超脱对待人生与自然的态度和对美好理想的积极追求。[2]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他一生抱定抗金复国的宏伟志向,但由于投降派当政,他的豪情与壮志受到极大阻遏,他不被理解,他的雄伟抱负也难以施展,于是,他的愤懑与不平,就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异常炽热,但“可怜白发生”,这种壮志难酬的愤懑呼之欲出,充斥着“壮士欲死无疆场”的悲壮之感。因此,辛词既洋溢着英雄之气,又渗透着其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真实悲凉。[3] 2.写景 苏辛多有借景抒情的作品,但二人的情感风格却有不同。苏词有的表达激昂的情绪,如“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有的则表现苦闷的心情,“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这些词除了表明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对离别有着格外深切的感受外,同时也说明他对仕途坎坷、政治磨难抱着一种不为所动的豁达态度。[4] 辛词在借景抒发个人际遇中,豪迈奔放且悲壮沉郁是其主旋律。如“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空有恨,奈何许”,“出色难留,酒杯常浅,把旧恨新愁相间”,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同是借景抒怀,苏词虽有心中痛苦无力超拔、解脱,但和辛词相比,他的忧愁很浅。而辛词的愁恨更多一些,力度更深一些,完全把“恨”带到了悲愤的境地,词中掺杂的多是一股壮志难酬的悲壮气息。 3.怀古 苏辛作品中的怀古词,往往苏词表现得更洒脱一些。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虽有些伤感,但最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显得那样的超脱、达观。辛弃疾缅怀古迹时往往深陷古人的遭遇之中,不能自拔。如同一赤壁,辛弃疾凭吊时却是表现出“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的悲壮。因此,怀古词上苏轼旷达洒脱,辛弃疾沉郁悲壮,两者风格一目了然。 从题材内容看,无论哪种题材,苏词都高逸旷达,雄浑豪壮。而辛词除雄奇豪壮外,基调颇悲愤沉郁,表现出了不同的意蕴。 二、从意境看 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往往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得到体现。而真正成功的艺术形象,总与饱满的感情交织而成意境。因此,词之形象,常寓于意境之中。[5] 1.苏词:旷达之中有思考 苏轼词境,无不为一个“旷”字所统摄,这个“旷”反映出词人旷迈飞扬的胸襟抱负,也反映出他“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独创精神。苏轼常常借助这种意境,塑造自我抒情形象。如其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远离故土的悲哀,久别亲人的愁绪,如遍撒人间的月光,充溢于诗人的耳目心胸。但作者并未沦入人生缈微、流年似水的同类主题,而是将对时间的思考,融入了豪迈的举杯一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而使一位面对广阔宇宙、质疑生命涵义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6] 因此,苏词意境,就是为这样一个豪迈的自我抒情形象而存在的,就是这种理趣、诗情、画意的揉合,是其对宇宙、人生执着的追求和深沉的思考。 2.辛词:豪壮之中含真情 如果说,苏词的时空意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