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篆书对“八大体”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篆书对“八大体”影响

浅谈篆书对“八大体”影响   摘要:八大山人的特色“八大体”是在八大先熟读儒家经典,为诸生后遇明亡,无奈出家归于佛门避世山林20年后疯癫回归红尘,最终选着以道家为修为,这样坎坷命   运之后的成型。这样复杂的经历不仅在就了八大在性格上的特立独行更大的成就了他的艺术。这不是八大为了标榜自己艺术特色而特意为之的,但又不是他无意流露的,只是一位书家在他漫长的习书过   程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   关键词:怪伟 篆籀之书 金石学世家 行笔的特色 章法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J2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曾见过八大山人的龙科宝说:“山人书法尤精,少时能悬腕作米家小楷,其行草深得董华亭意。”[1]与八大山人有过彻夜长谈的邵长蘅说:“八大山人……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一家,狂草颇怪   伟”[2]张庚说“八大山人……书法有晋唐风格”。在后世中也有人认为八大山人的书法成就已超过了他的绘画成就。   八大山人的书法以其晚期作品成就最高,自成一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即其署款“八大山人”以后的书画作品)这时期的作品在风格上从取法众家到超越前人,逐渐摆脱早年受欧阳询、黄庭坚   、董其昌等人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凝练自由、个性鲜明的“八大体”书风。八大的书法作品形式也从之前的画上题字的形式,转变为大量独立的以长卷、册页或扇面、立轴等这种纯书法的   作品形式而存在。这也是“八大体”书风走向成熟的重要一个标志。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八大山人书法作品绝大多数是其晚年创作的。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就成为了我要讨论的主要对象。   八大山人在其八十年的人生中给后人展现他的艺术形态是丰富多彩的。八大是一位全能的艺术家,从他的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到包括楷书、篆书、章草等等各种书体作品。   “八大体”中的取字篆书意味   由于八大山人存世的篆书作品非常少,因此很难总结八大山人的篆书作品书写风格形成的变化轨迹。现在能见到的八大山人的篆书依时间的由早到晚依次为1674年假托好友黄安平为其画像的《个山小像   》上所题的“个山小像”四字;1674年所写的《临石鼓文、大禹碑册》;1684年前后在《天光元景图册》上的篆书引首;和同年所做的《杂画册》中第一开所书“八大山人”名款;以及1702年的《松柏   同春图》卷上的篆书引首部分。这其中只有《临石鼓文、大禹碑册》可以称为篆书作品,其他则只能称作篆书题款。在八大晚期的各种书体作品中都渗透出篆书的意味。   如八大山人“工篆刻”。[3]八大山人印章的篆文多种多样,即有秦印、汉印之风骨,又有战国之韵味,其刀法和笔法风格相似,讲究自然天成,不喜欢过多的雕琢之态。同样他亦爱用先秦篆籀之字入   印。如他的长方印“云窗”和“?艾”的篆法都是取自《汉简》。这也是受宋、元、明以来文人好以难辨的古篆字入印之风的影响。   再如八大山人著名的花押。虽然对其内容意义有来自各方的大胆猜测,经白谦慎先生考证八大山人的这个花押,是源自于薛尚功编著的《历代钟鼎器款识法帖》中几件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而这个花押   是写自于1694年的《安晚图》中。与八大山人临写《石鼓文》、《大禹碑》是同一年,可以推想当时正是他喜好金石古篆时。在临习这些金文时给他以很大的启发,从而将其引入书画题款中成为一个花   押。   八大山人对古难字篆体的应用这或许是活在当时身为明后裔身份,将自己与其他一般文人与之区分的方式之一。这样的方式显示了自己的才学、家风、儒学等,是对自己身份的一个暗喻又或许这只是八   大山人在一直以来长时间临习古法所留下的习惯性的书写方式。   特有“八大体”书写特色中的篆书意味   在八大山人作品《临石鼓文》中所书写的篆书已经不似二十年前《个山小像》中“个山小像”四个字的书写那样沉稳工整、讲求法度取而代之的是行笔快速、流畅、婉转圆润、气息生动活泼,在结构上   也摆脱了《石鼓文》的篆法,更多的是具有宋人摹写金文的特点。再看1695年所做的《行书禹王碑文卷》与之相较,此为典型的“八大体”行书,但很容易可以发现八大将篆法与行书写法相揉、融合,   此二者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典型中锋用笔的篆书笔法特点。自唐以来,一直到清代碑学兴起之前,篆书主要遵循唐代李阳冰和南唐的徐铉、徐锴兄弟的笔法结实饱满,端正;线条上平稳匀称,后代为   了追求这样的效果或有用秃笔书写的,对篆书用笔,分书一下,正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4]在清代碑学的影响下的书写,强调“金石味”。具体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明显颤抖的笔法。另一种   是没有明显颤抖的笔法,只是在行进中加大力量,使线条凝重厚实,同时还注意保持线条的流畅性。[5]八大山人显然是受了后者这种做法的影响将其用到了行草中。此外,篆书中起笔,收笔时的藏锋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