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坚守,只为一个承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9年坚守,只为一个承诺

39年坚守,只为一个承诺   2014年3月6日,夜来的春雨,给山林增添了不少寒意。位于铅山、弋阳、贵溪三县市交界处的铅山县胡坊镇横塘村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之中,此地山高人稀,原仅靠一条环山而铺、弯曲陡峭的碎石路与外界相接,直到去年年底,道路才被硬化。   早上5点,王克忠像往常一样,起床、劈柴、生火、做饭、洗衣服。6点30分,两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在家长的护送下来到王克忠家。王克忠早已将母亲和妻子当天的午饭放在煤球炉上保温,安顿好家人,带上自己中午的饭菜,扛着一根前头吊着学生的饭盒后头挂着学生书包的棍子,牵着两个孩子向学校走去,这一走就得45分钟。   7点40分,到达学校的王克忠从当地家长手中接下另外两个孩子,开始上课。王克忠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都这样,单调重复着”。 39年的时光仿佛弹指一挥间,当年青春勃发的小伙子,即将成为年近花甲的老人。生活的风风雨雨,不但没有把他压垮,而且历练了他百折不挠的精神,他就像屹立大山深处的一根石竹。   ■   1975年7月,高中刚毕业的王克忠是横塘县第一个高中生。当时的生产队队长找到王克忠,请他到横塘小学担任一名“赤脚教师”。工资虽不高,但王克忠没拒绝。1976年,原横塘小学负责人退休,责任心与教学能力皆强的王克忠成了学校的负责人。1977年,王克忠考取师范,开始为期两年的脱产学习。   1979年1月,时任铅山县化工厂厂长的王克忠的父亲因病去世,王克忠不仅能顶职成为化工厂的工人,更能凭着其父亲战友的关系获得县粮食局工作的机会。   “其实,年轻的我还是有点野心的,准备好好地干一番事业,功成名就。”王克忠告诉记者,那时粮食局是县里最好的单位,他决定到那儿去实现人生理想。   “就在我准备去报到的前三天,发生了一件让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事。”王克忠放慢了语调。当地村民不知从哪儿知道王克忠要去县城的消息,一天,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畲族乡族长雷金龙,走出村寨,翻过山岭,来到学校找到王克忠,请他去做客。这个畲族乡聚居了300多畲民。族长共有6个孩子,其中有4个是王克忠的学生。   “我一到村子,发现他们早已用野猪肉、石鸡备好酒席,并且空着我们乡下人认为最尊贵的上旺头等着我。雷族长坐在一边,非要叫我坐最中间,我实在推脱不掉,只好就座。酒过三巡之后,我开始问族长到底有什么事。这样的架势,我真的还没见过。”王克忠坦言。随后,族长用商量的口吻表达了对王克忠的挽留之情,话不多,说到最后,族长突然站起,端起酒杯说:“我代表畲民,代表我们的孩子,敬我们的王老师一杯。”立马,在座的七八个孩子跪了下去,其他畲民也个个端起水酒来敬王克忠。“那时候,我只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小鬼!”王克忠的脸上挂着感动。正是山民的这份情,让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铁了心留了下来,而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1980年王克忠转为正式教师,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横塘小学。其间多任中心小学校长、教育局局长想将他调到交通更为便利的学校,王克忠都拒绝了。他说这儿淳朴、好客的山民需要他。   ■   横塘小学的三尺讲坛成了王克忠的舞台,他说这儿承载了他一辈子的事业。而现在,他就是村里人眼中“横塘小学”的全部。   学校在大山深处,翻过几个山头就是贵溪,仅有的羊肠小道沿着山体蔓延,路的一边就是陡峭的山崖,大人外出尚需细步慢行,于是定期接送学生成了他的习惯,年复一年他用自己宽厚的双肩将每个学生的书本、学习用品从山外挑进来,常常一挑就是一整天。   教室是新中国成立前一财主家的偏厅,遇到下雨天光线不好,他就把黑板挂到门前,一伙学生围坐在屋檐下上课,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加之外出务工家长增多,学生不断外流。2006年湖坊中心小学上报教育局,准备撤掉横塘小学。了解到情况后的王克忠立马找到当时中心小学的校长,请求留下这所学校。   “当时,校长说留下来可以,那你就得待在那儿了。”对此,王克忠仅回答说:“好!我就在这教,哪怕最后只剩下一个学生。”最终,横塘小学被撤为教学点,仅剩下一、二年级,28个学生,留下王克忠和另一个代课教师。不久,代课教师嫌工资太低辞职,王克忠便成为教学点唯一的教师。   2008年,学校因年久失修,塌了大半,王克忠将学校搬到自己的家中,那还是王克忠爷爷留下的,新中国成立前修建的老屋。将八仙桌移开,老屋厅堂的一角便响起了琅琅读书声,王克忠的妻子负责每天中午给孩子们做饭。   山里的村民都说:“只要有王老师在,就不怕孩子没书读!”   “有门路,家里有钱,在县里买了房子的村民的孩子都到县城去读书了,而那些家里困难的孩子怎么办?”王克忠一直将孩子挂在心上。   在王克忠的讲台兼办公桌里,藏着四五张用扑克牌剪成的变形金刚等剪纸,这是上个学期学校一个叫张志宏的学生剪的。“这孩子特别乖,他奶奶昨天还告诉我说,他想回来。”王克忠摸着剪纸,低着头说,满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