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香墨色里胡魁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纸香墨色里胡魁章

纸香墨色里“胡魁章”   光辉岁月   1854年,浙江人胡魁章怀揣着2000银元从家乡湖州来到奉天(今沈阳),在四平街悦来客栈胡同开设了一家笔庄,取名为“胡魁章笔庄”,从此开启了一段纸香墨色里的百年传奇。   胡魁章为人诚信严谨,并深谙经营之道。他对毛笔质量的要求十分严格,凡是达不到“四德”标准的毛笔,一律不得销售。所谓毛笔“四德”,是指好毛笔所符合的四个条件。孟子曰“仁、义、礼、智”乃君子四德,毛笔中的“君子”则需具备“尖、圆、齐、健”四德,才称得上好品相。“尖”,指笔头粘起来后尖锐有锋;“圆”,指笔头的轮廓浑圆有形;“齐”,指笔毛散开后要平齐;“健”,是笔的弹性好,变形后能迅速恢复原样。这“四德”也成为笔庄百年来始终坚守的传统,不管时局动荡,抑或风雨飘摇,胡魁章的制笔工艺始终如初。   胡魁章制笔工艺虽脱胎于闻名天下的“湖笔”,但在选料上却独树一帜,与湖笔大不相同。南方制笔多选用禽畜之毛,阴柔有余而刚健不足,而胡魁章敏锐地发现,北方的黄鼠狼、狐狸、灰鼠等动物因为冬季抗寒,毫毛粗长丰厚,用这种毫毛制成的毛笔劲力十足。他如获至宝,不惜重金收购黑龙江大草甸、大山丘特有的上等黄鼠狼尾毛,用这种毫毛制成了笔庄的招牌名笔――“极品狼毫”。   凭借着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制笔工艺,胡魁章毛笔的名号很快打响,远播四方。鼎盛时期,胡魁章笔庄北京分号与荣宝斋、戴月轩并街而立,甚至与北京李福寿、上海周虎臣共同形成中国毛笔中的“三杰”。   1909年后,烽火频仍,几经辗转的胡魁章一度歇业数年,直到1982年8月在正阳街重新营业。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段时期是胡魁章笔庄的黄金时代,仅营业面积就达七八十平方米,还在故宫门前开了分号,每月能销售几千支笔。在笔庄工作了30多年的制笔师傅李世美,是这段光辉岁月的见证人之一,她说: “当时,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买笔,尤其在学校开学前后,来买笔都要在门口排队,限流,这批人买完了,再放一批人进来,不然柜台都要被挤坏了。”   1998年企业转制后,由于传统经营模式的限制,笔庄每况愈下。1999年,笔庄被迫离开正阳街95号,搬到了千德路15―3号,此后又辗转到小西路66甲10号,蜗居在一个巷子口。门店也缩小到了10多平米,制笔师傅年纪大的退休了,年纪小的改行了,走了一批又一批,最后只剩下两个人。   两个人的坚守   李世美和张国茹是目前笔庄仅存的两位制笔师傅。她们在万寿寺街一间简单的制笔作坊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   毛笔是风雅之物,制作过程却全无挥毫泼墨的诗情画意,繁琐、枯燥、沉闷,上百道工序下来,没有耐性的人是坐不住的。毛笔的制作过程分“水盆”、“干作”两大类,一般人只能单学一项,由两人分工合作,才能制成一支笔。   李世美做的是“水盆”,先将原料毛连皮拔齐,浸泡到水盆里,然后根据毫毛的长短粗细,用牛骨梳细细梳理。这个过程中还要把不合格的杂毛剔除,然后再分类排齐,做成一撮撮笔头的雏形。因整个工序大部分都是在水里完成,李世美的双手被水泡得肿胀发白,最难熬的是冬天,手上不知冻出了多少口子。   经由“水盆”工艺做出的笔头雏形便交给张国茹,进行“干作”加工。“干作”工艺里最关键的工序是择笔和挂尖。择笔又叫齐笔,是用工具刀把毛锋不好的毫毛剔除,要求下刀力道精准;挂尖则要对笔尖进行反复整理。这两项工序极考验师傅的细心和功夫。张国茹坐在案桌旁,唯一的照明是桌上的一盏台灯。她把笔头揉散成一个扇面,借着光检视着细得几乎透明的毫毛,准确而娴熟用刀剔除一根根残次的毫毛。   从学徒到现在,李世美和张国茹已经在笔庄工作了30年。不管是生意兴隆,还是惨淡经营,她们都一直默默地坐在案头,认认真真地制笔,波澜不惊的目光里沉淀着手艺人特有的专注。“我们做事就是本本分分,挣得不多,却从未想过不干。从知识青年下乡回城后分配到这里,我们就跟着老师傅学手艺。很多当年一起来学徒的,都陆陆续续离开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徒弟能坚持学完手艺,我们就要一直坚持下去。”张国茹说。张国茹已经年近六十,眼神越来越差,如今做起来不免有些吃力。   2007年,胡魁章制笔工艺被评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两位师傅也成了代表性传承人。但她们很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最后的传承人。   抢救老字号   如果没有朱晓宇,“胡魁章”的字号能否延续下去还是个未知数。   保守的经营模式、单一的销售渠道、高涨的原料价格、有限的生产规模等一系列问题,已经让笔庄经营步履维艰,出现了亏损的颓势。耄耋之年的老经理,兢兢业业地为笔庄辛苦了一辈子,已是力不从心,在2012年选择了退休。胡魁章笔庄又一次走到了命运的转折点。这时,朱晓宇出现了。   对胡魁章笔庄,朱晓宇有着不一般的感情。从小,他就是笔庄的常客,在学习书法的几十年中,用的几乎都是胡魁章毛笔。甚至,他还曾经跟张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